第42章 发笔小财(2 / 2)
杨元奇吩咐:“不要盯得太紧,这个楼都十多年了,无需打草惊蛇。偷偷盯着就好。”
张七七答:“只要有心,总会露了行藏,只是时间太难说。”
杨元奇说:“那就慢慢守着,十多年都过去,还怕什么。”要不是柳老鸨打过他的主意,他都懒得去追查究竟是哪个家族的暗桩,这种事太过寻常。就比如顔楼就有掩护线人的作用,皇城司不会一点不怀疑,但只是收集信息,再无其他过激举动,这实在无需扯到明面上。再说,在商言商也需要收集信息。
……
定边天波杨府开国男游击将军杨元奇上了个折子,请官武学。按说到武学任职小官,这都不需要折子,想办法托人安排就是。这个折子枢密院直接送达官家赵佶的案头,这其实就是一个求情的折子。
赵佶问的是高俅“这个折子从枢密院而来,是你的手笔?”
高俅赶紧道“他这个折子过了我手,本来想直接安排了,想到他经常惹事,担心徒增官家不快,就让人送了上来。”
赵佶说“武学?”
高俅道“杨元奇最适合的地方还是边境,留在开封还惹事。不过上次贬谪让他留京,他求官武学倒也说得过去。”武学就是个没人在意的冷衙门。
赵佶说“他也算是沙场宿将,以前贬谪做过武学谕,武学职官已然定额,让他去兼点事就好。你和他相熟,告诫一下办差就办差,其他事和他无关。”
高俅应声。赵佶对这个折子的满意恰恰是求官武学,杨元奇要是说会定边,他才会生气,上次的处罚可是明明白白说了留开封,真当他说话随意不当一回事啊!他不清楚的是这不是杨元奇的理解,而是面前这个高俅对他的理解,这也是他身边人对他的揣度。对于这些人来说,赵佶的性子不难把握。
……
高俅府。
相比杨元奇的起起伏伏,高俅已是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就武将职官这条路,这几乎已是尽头,再高不过是头衔。枢密院使那是文职。殿前都指挥使掌的是开封禁军,就以文制武来说这个职务没有调动权。但开封禁军有其特殊性,加上其不堪,枢密院不会来置喙高俅,开封禁军有的也就是日常训练等日常管理性事务,现在的高俅实则是开封禁军的头。
高俅实际还兼着武学的一干事务,杨元奇这个职官妥妥的成了他的下属。
高俅为人四海这里就有体现,相比其他人,他倒是没有把这个杨元奇当成下属,高俅道:“你啊……在武学暂且好好待着。官家愿意给你个差使,也是看看你的性子。你要想早点回盐定路,可别给我惹事。也没给你安排具体职务,不过记得武学也要多过去,走走就好。何灌在武学,想来他也会帮你。”
杨元奇谢过高俅:“总要谢过高大人。”这个求职可是他的主意。
高俅一叹:“犹是记得你喊我高老哥。可惜我几个儿子年龄太大,要不丢个去定边,你总得舍个女儿给我,也算有个退路。”
杨元奇苦笑不接话,高俅的几个儿子不是年龄问题,是实在……不能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俅亦然看中杨家,他认为杨家世袭盐定路极有可能,对于他这种高官,有个后人躲在那里,确实不管朝中如何变动,都会有一脉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