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两苏来访(2 / 2)
杨元奇内心嘀咕,白池盐业那白花花的银子真的会打水漂?只是这话实在不好出口,梁师成一点不念旧也不会护住苏轼的书稿,还有秦观的后人。
杨元奇一叹说出了后世那句经典“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
苏迨和苏过脸色垮了下来,这话杀伤力太大攻击面太广。
陈氏再怒:“这能混为一谈?这和读书无关,有的人读书读到狗身上去了。”话是为苏家这种书香门第开脱,听着更是让人尴尬。
杨元奇赶紧道:“是是!我也是读书人,老头子的关门弟子呢。”
这……都什么啊!
……
几个人赶紧把话题岔开,这实在不好深聊。
苏迨问:“杨家从两个钱庄准备了点银子,真要南运?”这是杨家海贸的后遗症,要是赔偿巨大,杨元幸撑不住,杨家可以在杭州找孟曹这些家族借贷一些,却不是长久之计。在商言商,一为信誉也为实力,商业最忌讳让别人怀疑你的实力。
杨元奇这事却答不上:“元幸那边关于赔付没有问及?”他要撑不住这时候可不能硬来,必须告知盐定路,这边好提前有个章程。两个钱庄开始聚集资金就本就是提前准备,别真临时临急再来凑。
陈氏摇头。
苏迨关心的不是这个,而是这就有违当时银司的禁令,盐定路最是缺资金,可是明确不允许钱庄大规模外运银两。只是这种事发生,苏迨也很难决断。
杨元奇想了想道:“元幸到现在都未求援那就是他撑得起,孰轻孰重他还是清楚的。”
苏迨一听脸色好了不少,银司有银司的规矩,有些东西不能轻易僭越。
杨元奇接着说:“只是银司这条禁令是临时措施,现在是否合时宜?迨叔,这事银司最好和两个钱庄论一论。”时过境迁,要是盐定路资金慢慢充裕呢?那还是强硬的执行这个条文就有不妥。
苏迨认真寻思最后摇头:“这事轻易难以下论断,不过既然你说起,倒是可以找人来商议。”这事涉及会很广,哪怕放开此条禁令也得一步一步来,不能造成资金大规模外流。要知道,就算盐定路发展再迅猛,对比大宋内部州府还是天壤之别。别说开封,哪怕太原,只要权势撑得住,资金南下去捞一笔也不是不可以,这和银司的初衷相背离。
杨元奇想了想也知道这事现在谈为时过早,放盐定路资金南下必须有个前提成立,会有其他家族资金北上,这个北上是指纯粹因为商业原因,起码盐定路现在还没那么大的吸引力。
杨元奇一叹:“两位叔父来了,今天饮茶,这事以后再说。”
“哎”“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