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佰零陆 阳谋(2 / 2)
是了,皇帝一直忌惮凤家,父亲刚死得不明不白,紧接着就是这场“恰到好处”的刺杀。若是皇帝自导自演,一切便说得通了!他完全可以动用手中掌握的、可能来自战利品的玄铁箭,假借外族之名除掉她这个最后的隐患。既能铲除心腹大患,又能嫁祸北北蛮,甚至还能以此为由整顿朝纲,清洗“可疑”势力,一箭三雕!
然而,更深层的推敲让凤遇竹又推翻了此念:
不对。若是皇帝亲自动手,何必用如此扎眼的玄铁?他库中有的是各种制式箭矢,选用任何一样,都比用这极易引人联想外族的玄铁要稳妥得多。此举风险太高,一旦被她识破,岂不是坐实了皇帝戕害忠良的罪名?对于一位追求“平稳过渡”、爱惜羽毛的帝王来说,这绝非上策。
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答案再不可思议,也是真相:
不是单纯的外族复仇,也不是皇帝亲自动手……
是朝廷内部有人,勾结了北蛮!
一股混杂着震惊、愤怒与冰寒的战栗,沿着凤遇竹的脊椎爬升。
这个结论,比前两者更加可怕。
有一股,或者多股势力,隐藏在朝堂之上,他们不仅想她凤遇竹死,想凤家彻底倒塌,甚至不惜引狼入室,与外敌勾结!他们提供了她的信息,规划了刺杀路线,甚至借了玄铁箭。而北蛮,也乐得借刀杀人,除掉她这个心腹大患。
通敌叛国……
她之前的判断还是太局限了,只着眼于朝堂权斗。如今看来,她面对的,是一张更加庞大、更加黑暗的网。这张网的一头系着朝中奸佞,另一头,则连着虎视眈眈的外敌!
凤遇竹的目光死死盯住手中的玄铁箭,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念头。对方为何要用这极易暴露来源的玄铁箭?这绝非疏忽,而是精心算计后的必然选择!那么,此人的动机又是什么?
其一不必多想,必定是嫁祸北蛮,转移她的视线。
若刺杀成功,她身亡,现场留下北蛮特有的玄铁箭。皇帝和朝堂会作何反应?首先怀疑的必然是北蛮细作报复。
如此一来,真正的幕后主使便能完美隐藏在“国仇”的帷幕之后,安然脱身。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引向对外防御和内部肃清细作,谁还会深究朝堂内部的权力倾轧?
其二,敲山震虎,威慑皇帝。
若刺杀失败,这支玄铁箭便成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不仅射向凤遇竹,更是射向皇帝!它在无声地宣告:“我们有能力将北蛮的势力引入京城,有能力在你的眼皮底下刺杀你的重臣。”
这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和示威,意在告诉皇帝,朝中有一股势力,已经与外部敌人勾结,其能量超乎想象。
这会迫使皇帝在震惊之余,不得不重新评估朝局,甚至可能因投鼠忌器而暂缓对某些势力的清洗,从而为幕后黑手争取时间。
其三,测试与离间。
这支箭,也是一块试金石。
幕后黑手想知道,凤遇竹能否认出玄铁?认出之后,她会作何反应?是愤怒地公开,还是隐忍不发?这能帮助他们判断凤遇竹的城府、她手中掌握的底牌以及她可能的反击方式。
同时,他们也想看看皇帝对此事的反应。皇帝是会借此机会大力彻查“通敌”案,还是会为了稳定而压下此事?这能帮助他们摸清皇帝的底线和当前的处境。
若凤遇竹怀疑皇帝是幕后主使,那么凤家与皇室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将彻底崩塌。如果凤遇竹将“朝中通敌”的消息传递给皇帝,皇帝又会相信多少?是否会怀疑这是凤遇竹为了脱罪而编造的谎言?这支箭,就像一颗毒种,旨在君臣、君臣与将领之间种下猜疑的祸根。
最后,则是彻底毁灭凤家的名誉。
如果局势发展到最坏的地步,如果凤遇竹试图反击,幕后黑手甚至可能反过来散布谣言,污蔑凤家才是一直与北蛮暗中勾结的叛国者,这支玄铁箭就是“铁证”——“否则,北蛮为何只刺杀他们?又或者,这是凤遇竹为了某种目的自导自演的苦肉计,使用的正是他们私下交易的北蛮箭矢!”
想通了这一切,凤遇竹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心底蔓延至四肢百骸。
好毒的计策!进退皆可,攻守兼备。无论刺杀成功与否,这支玄铁箭都能将水搅浑,都能为幕后之主谋取最大的利益。
她之前以为自己是猎物,现在才明白,自己和皇帝,甚至整个朝堂,都可能被拖入了一个由阴谋家精心布置的棋局,而“通敌叛国”这枚最重的棋子,已经落在了棋盘上。
……眼下该怎么办?
凤遇竹的视线落回手中的箭矢上。
此时,若将此物交出去,便会立刻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皇帝会如何反应?他会相信凤家是受害者,还是会顺势将“勾结北蛮”的罪名扣在她头上?
依照如今的情势,说不准即便皇帝信她,也会先扣个帽子下来。她无法保证皇帝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这会彻底惊动幕后黑手,让他们切断所有线索,隐藏得更深。她将失去唯一明确的物证和反击的主动权。
可若是不交,隐瞒如此关键的证物,一旦被皇帝或敌人知晓,便是“心怀叵测、私藏通敌铁证”的大罪,百口莫辩。等于授人以柄。
她将箭矢紧紧攥在手中,那冰冷的触感,此刻却像一团火,在她心中燃烧。
这是何等厉害的阳谋,何等毒辣的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