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牵制(2 / 2)
于谦停下脚步,双眼紧闭。
片刻后,才给出自己的答复。
“回禀陛下,微臣的答案一如既往。”
“败了就是败了,赢了就是赢了。”
“如果因为失败者死得壮烈,就给予失败者荣耀与奖励,那么成功者又该如何安置?”
“每逢战事,难道文武官员都会认为,自己即使失败了也无妨,只要表现得英勇即可?”
于谦的回答堪称犀利。
换成的朱祁镇,他绝不可能这样直白地回答。
只有朱祁钰,具备千古明君的潜质,能够容忍逆耳忠言。
不然,仅凭这几句话,于谦很可能就被皇帝推出去斩首!
朱祁钰深深叹息了一声。
他是军人,对那些被坑杀在战场上的勇士有着深切的共鸣。
如果可能的话,朱祁钰真想为这些勇士。追认他们为烈士,追认他们为勇士。
作为个人,朱祁钰可以这样做。
但作为皇帝,他必须以大局为重。
失败必须严惩,胜利必须嘉奖。
这是朱祁钰自从穿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也是他始终坚守的底线。
他怎能为了内心的那份同情,破坏这条底线呢?
今天,皇帝可以为一群壮烈牺牲的勇士树立榜样。
那明天呢?后天呢?
一旦防线被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旦开了先例,不用太久,特殊政策就会演变为常规制度。
朱祁钰深知其中的危害,只能叹息,随后说道:“将士们战死沙场,英勇无畏,令人痛心。”
“他们的家人,必须得到妥善安置,应给予的抚恤,一分也不能少。”
于谦这次没有再反对。
皇帝这样做,有助于凝聚人心,且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利大于弊之举,于谦怎么会反对呢?
他的反对皆是有理有据,是为了大明的利益,而非为了反对而反对。
两人继续前行。
于谦缓缓讲述一路上目睹的惨景。
战场上尸横遍野,冤魂满天,家家户户挂孝布,街道上哀声四起。
不知有多少家庭,因朱祁镇的愚昧与顽固而分崩离析。
战争对一个王朝的影响,开始显现。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面之下,不易察觉,但一直发挥着作用。
朱祁钰缓缓呼出一口气,避开这个话题,转而问道:“于少保,朕打算让杨王返回宣府。”
“边防重地不能无人镇守,有杨王协助你,接下来推行农庄法也会顺利许多。”
杨洪至今仍留在京城,这既是他的选择,也是京城文武官员希望他留下的原因。
为何?
试想一下,杨洪来时,带了自己的军队。
京城十几万大军中,很大一部分是杨洪的人。
他们吃他的粮,喝他的水,用他的资源,只听他一人指挥。
有这样一支军队存在,杨洪只要留在京城,就能牵制于谦。
即使于谦想有所行动,也必须先过杨洪这一关。
朱祁钰不在意这些,他愿意相信于谦,因此更关注杨洪回去的好处,而非弊端。
于谦心中微微触动,以他的智慧怎会看不出陛下的深意?
“信任,还是彻底的信任!”
“无条件,毫无保留的信任!”
遇到这样的君主,夫复何求?
敢问历史上,哪位大臣能受到如此信任?
于谦深吸一口气,认真回答道:“陛下此举,利大于弊。”
“让杨洪回到宣府,不仅对接下来的农庄法实施有帮助,还能守住关键位置,将外敌挡在国门之外。”
“陛下,瓦刺此次南下,遭受了重大打击。”
“朝廷内外的文武大臣都认为,经过这次重创,他们至少几十年内无法恢复。”
“微臣认为,他们说得对,几十年内,瓦刺确实恢复不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刺不会再次南下。”
于谦对北方草原的情况非常了解。
他清楚草原的冬天有多么寒冷。
吃了这么大亏之后,瓦剌内部更是成了两派势力,几乎到了四分五裂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瓦剌即便还未完全恢复,依然有可能再次大举南下。
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会陷入绝境!
只能通过南下侵扰大明,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冲突,才能避免崩溃。
“此外,瓦剌极度贫困,今年的冬天尤其寒冷。”
“他们想要熬过这个冬天非常困难,如果不掠夺大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被饿死或冻死。”
“所以微臣认为,他们可能会再次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