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 青壮劳动力。(2 / 2)
“朕要的效果,你必须尽快拿出来!”
“这些钱到底用在了哪里,需要一本清清楚楚的账本。朕可能三年都不查,也可能三天就查一次。”
朱钰相信杨洪,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
他一定会把这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写完这些,朱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脑海中又浮现出关于海禁的事情。
“只出不进,不是个办法啊。”
“再这样下去,就算皇室库里有百座金山银山,也迟早会花光。”
“赚钱,赚大钱,必须尽快赚大钱。”
“再不赶紧赚钱,就来不及了。”
成敬轻轻吹气,将墨迹吹干,这才小心翼翼地将奏疏收进袖袍里。
天色还早,今天还很长。
皇帝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而与此同时,另一边。
文武大臣们同样忙得不可开交。
金濂放下手中的茶杯,叹了口气,眉头紧锁。
“陛下要给宣府运粮,我们需解决的问题无非三个方面:一是人力,二是物力,三是道路!”
“物力这方面,不用担心。祖宗当年北伐时造了百万楯车,如今大多已坏,剩下的修一修,还能凑出几十万来。”
“用来运输粮食,肯定是够用的,大炮、炮弹、刀枪棍棒、弓箭、盔甲,统统算上,也都足够。”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人力和道路问题。”
“我大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运输了,道路日渐荒废,瓦剌大举南下时,更是有意无意地毁坏了道路。”
“这……”
“从京城到宣府的这条路,如今走马走人还算凑合,但要用来大规模运输,问题肯定不少。”
“所以在运输之前,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解决道路的问题,至于民夫调配,倒还是次要的。”
金濂一口气,把眼前众人所面临的难题做了个总结。
宽敞的大厅里,一片死寂。
众人面对着道路的问题,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座的人中,有不少人曾经主持过道路修建,这方面他们确实很有经验。
像这种大规模的道路修缮,虽然他们没做过,但书本上也学过一些相关的方法。
要说解决办法,他们立刻就想出来了。
但这个办法……实在有些不妥。
牵涉到了皇帝,没人敢说出来!
修路无非三个方面:工程设计、人力、物力。
工程方面,大明人才济济,这并不是什么复杂难搞的工程。只是大规模运输而已,不算太难,解决起来也很简单。
物力方面,大明富庶,可不是一句空话。即便京城无法单独满足修路所需的材料,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调拨,或者就地取材,同样能满足需求。
最棘手的,还是人力问题!
朱祁镇刚刚带着上百万青壮去送命。
眼下又快到最关键的春耕时节,这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环,田里正需要青壮劳动力。
要凑齐运输物资的民夫,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几乎达到了大明目前的极限。
哪里还能再挤出人手来修路?
金濂心里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座的户部官员其实也都很明白。
“京营!京营有二十万青壮!全是脱产的士兵!还有比他们更合适修路的人选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可京营是皇帝用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武装力量,是皇帝的靠山,更是皇帝的脊梁!”
“陛下真的会允许京营二十万士兵去做修路这种苦差事吗?”
“以前这类活儿都是征调民夫干的,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不愿意干。”
“要是提出这样的方案,会不会有点冒犯圣意?”
聪明人脑子转得快,想得多。
一时间,大多数人一下子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很多人心里都知道解决的办法,却始终没有人开口说出来。
仿佛整个户部,汇聚了来自大明各地的天之骄子,竟然连这点小事都解决不了似的。
金濂的目光扫过人群,他之所以抛砖引玉,其实也是打着甩锅的主意。
可惜他的这些手下一个个都精明得很,根本不上钩。
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开口。
金濂无可奈何,叹了口气,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算了,还是由本官亲自去问一问于少保吧。”
“最近这段时间,各位都注意点,千万别在该做事的时候找不到人。”
说完,金濂便起身,骑上快马,一路朝于谦的宅邸而去。
到了门口,看着眼前白墙绿瓦的宅院,要说心里不羡慕,那都是骗自己。
金濂背后的家族虽然有钱,真要建这么一座宅子,他也做得到。
但他真正羡慕的,不是宅子本身,而是宅子所象征的皇帝的恩宠。
“自古以来,能得皇帝如此宠爱和信任的人,又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