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重整军纪(2 / 2)
地方官曹泰接手了这个任务,他也想趁着这场战事刚结束的机会,捞点功劳,为自己的仕途添点资本。他看到战场上遗留下来的一大堆残肢断臂和零散物件,就直接下令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好省得事后引发瘟疫。
等到火灭了,剩下的那些骨灰还得给士兵们归葬故里。这打仗的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尸首齐全的说法了,很多人的身体残片都凑不到一处,谁还顾得讲究全不完整。
这时,石亨独自立在城墙上,望着墙上的那一片红色斑痕。那痕迹无声地告诉每一个路过的士兵,那场战斗曾多么惨酷。
等整备完毕,在城里留下了少量步兵驻防后,一支信号箭嗖的一声,直冲报警塔而去。石亨接过箭查看箭上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土门关。
那正是当初也先打入大明边境的地方。如果让也先重新占据这里,那又会给大同地区带来巨烦。
看完后,石亨撕碎了字条,立刻带着最能打的骑兵出关而去。
随后,紫荆关也被紧紧关闭。
也先正在路上得意洋洋地想着,眼前一片宽广的天空,可以像雄鹰一样自由飞翔。结果没料到,眼前却突然出现了敌军的大量骑兵。
这群兵瞧见瓦剌的人马,连试都不试打,直接就调头逃命。
也先看到这一情况,心头一惊,只觉得形势不好。敌军忽然冒这么多,十有就是来自大同或其他关口的部队——恐怕是土门关那一路也封住了自己的后路。
一个念头闪过脑际,也先立即做决断:换路线往宣府撤,那里还有他部署着的五万军队!
逃亡途中,两军的几次小打小闹都是侦查骑兵和斥候之间的接触。
当有前方探报传回后,将军郭登站在战马旁,展开手中羊皮地图查阅形势。
其实周围地貌郭登早就烂熟于心了,但在这种情况不明、各部配合的战况下,主帅能力的高低也就这时候最能显现。
若是让也先逃脱,那么责任全都要落在他的头上。
不断送来的探报让郭登大致掌握了局势。听说也先往宣府跑了以后,他也判断出来:一定是主力大军紧追不舍。
他一声号令下:“步兵列队前进,我带骑兵提前出击追敌!”
话音刚落,郭登便亲率骑兵一路往宣府猛冲。
此时的明军,石亨、郭登和杨洪已隐隐结成对也先的包抄之势。
前三者中,前者与后者负责穷追猛打,而中间的杨洪则必须死守要路,直接抵挡瓦剌骑兵的冲击。
只要也先进入宣府地带,那么正好踏入预先设好的陷阱之中。
又过了一天,杨洪从哨马手中接收到一份紧急军情通报。他心里虽然不爽,也想不通为何每一次都要自己去顶最凶最险的那一部分,但命令难违,也只能接受现实。
与此同时,袁彬正置身于瓦剌的骑兵阵中,他不仅时刻盯住也先的动作,对也先一旁的喜宁也密切注意着,丝毫不敢懈怠。
奔驰逃窜早已让他的体力消耗殆尽,明朝军队一路上稳扎稳打地追击着,就像沾在裤腿上的屎,不管怎么甩都甩不掉。
当远处旗帜猎猎飘扬、明军阵容赫然出现在他眼前时,也先心里的信念彻底崩塌了。
瓦剌五万人马,就这样完了!
最直观的对比是明军骑兵数目越聚越多,显然靠一场场胜利缴获装备补给,战斗力反而在增强。
南面和西面传来隐隐震动声越来越靠近,原来是明军合围的阵型已然形成。
他们已无需再主动出击,只需要围着,稳住节奏,静待步兵主力赶上来就是。
炽烈的阳光洒满干草,枯萎的生命重新燃起一丝希望。
而一众瓦剌兵士只能急促喘气,茫然地望着四周密密麻麻包围过来的明朝军队。
“要么投降,要么只有死!”孙镗用流利的蒙语大喊着,挥舞起手中刀冲着也先。
身后士兵齐声呼喊:
“快投降!别打了,降了才有一条活路!”
喜宁则在一旁急忙大叫:“太师不能投降!投降只会送死,还不如全力拼一拼看!”
袁彬则急忙说:“还是投降吧,太师!我们已经奔逃上千里的,全军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战斗力再继续下去。”
岂料喜宁冷声骂道:“糊涂蛋!你我早是叛军之人,如果投降,轻则满门被诛,重则酷刑加身,比死更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