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七章 利益纠葛(2 / 2)
陈循听了眉头一皱:“道理没错,可要把洋货运回来换成粮食布匹,并不容易在市场上流通。”
“眼下是难,不代表以后难。南方的局势为何动荡?其实还是利益怎么分配的问题。朝廷不该强行夺取,而应是把这块饼做得更大。”
朱祁钰边说边敲了敲桌子:“要把洋货换回来,关键还是税收问题,用老的办法肯定行不通了。往后军方也不能插手经商的事了。”
这事儿并不好办。现在商业管理混乱,没有成体系的制度,也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机制,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利益纠葛。
陈循听后也点点头,太了解商贾那些人的套路了,眼里只认利益,什么门路都钻得进去。正因如此,历朝才会重农抑商。
那么大明真正的钱从哪来?
根本还是在田野之间,在千千万万种地为生的农民手中,而能掌控这份资源的是地方的地主们。
“这件事要动,就要从你户部着手。朕不是让你提问题的,是需要你拿方案来。”
话说到这里,朱祁钰就没再多讲,只端起茶慢慢啜饮,给陈循留了些思索的空间。
人总是习惯于稳定。现在要是打开商业的大门,影响的将是一层层的结构,并非几道命令就能定下来的。眼光不仅要看眼前,还得考虑将来该怎么做。
过了好一会,陈循才理清头绪,终于开口说道:
“陛下,这事儿牵连甚广,以臣一人之力实在担当不起,还需召集重臣商议决定才为妥当。”
朱祁钰听了也不生气,反而一笑。
利益总有碰撞,这是无法避免的。正因如此,朕才打算从海外贸易这件事上着手准备,给陈卿充分的时间来布局谋划。朝堂之上的公开商议是必须的,只不过到了那时候,你能不能顶住四面八方的压力,能不能稳住、顶过去才算真正的成功。
他没有幻想过凭借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就能彻底扭转群臣观点,更没指望雷霆之策砍掉几个替罪羔羊就能解决问题。不论是海外的货物,还是其他好处,倘若普通百姓买不起、用不上,那说的再热闹也只是空谈。
提到百姓,现在天下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呢?
这个数字没法准确统计。到清朝末年的时候,不识字的人口已经超过九成。
再往前回到大明——洪武二十六年统计人口超过六千万。
但几十年下来,经历了数不清的案件动荡、靖难之役战火、数次北伐征战,直到正统十三年重新统计,全国人口反倒只剩下五千三百多万。
哪怕粗略估计,按那时文盲最少也有八成计算,也有上百万有文化的人了。
这上百万读书中,出身贵族的,寒门起步的占了大多数。
他们一离开了祖辈的家乡到京城来求仕途,往往会因为异乡偶遇相识,慢慢和同乡之间联系频繁。渐渐的,联络网从一个乡扩展到一座城,再扩到更大的州郡,最后逐步形成稳定的群体圈,慢慢演变成了小圈子团体。
这种圈子从京城铺展开来,蔓延向各地,互相交错往来,慢慢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
读书人目的清晰,那就是为了科举应试、考取功名;正因如此,朝堂成为他们争逐和汇聚的主战场。
而这些派别也不是统一铁板,他们在相互的利益关系之间组成临时同盟;这样的合作不只局限于朝廷之上,在私交层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婚嫁,也变成了利益纽带的外在体现。
朱祁钰盯着桌上写下的“士、农、工、商”四个字沉思着。
重农抑商也有其道理可言。若商业开放过猛,很容易冲击农业生产这一立国之本。
“生产能力,官府的治理手段,还有户籍制度......”
这些难题,一个一个地都十分难缠,他嘴里喃喃自语地反复思忖着。要推动工业化建设,前提是资源和原材料必须供应跟得上,仅这一点,已足够让人烦心。
“夫君——”汪招娣轻轻敲响书房的房门。
“请进。”
听到呼唤,朱祁钰回应了一声,门被慢慢推开了。
她抱着托盘走了进来,在案桌边停下脚步说道:“我熬了些热乎乎的羊汤,你趁热喝。”
朱祁钰愣了一瞬,从坐榻起身,走过去深嗅了口热汤香气:
“是我家娘子的味道啊,真香!”
听到这句话,汪招娣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因为自己明白,这人就是故意假装没注意自己刚才那个凑近闻香气的小动作。
“还热呢,快点吃。”
她说着把汤碗放在桌上,在案边坐下了,下巴轻抵手中托着脸看丈夫怎么大快朵颐。
这时,她目光扫过桌上写着的那四个字,“士农工商?”
“嗯。”朱祁钰点点头。
顺带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你说,那衣服铺子现在经营得还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