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 不是好惹的地方(1 / 2)
而麻达二郎却觉得这酒有点苦。
不过,大明皇帝的意志不会因为一个贡使而改变,只希望那些大名别因为大明使者而惹出事端。
要知道,贸易利润很大,日本在宁波用二百五十文买来的生丝,到了日本就能卖五千文,足足赚了五十倍。
而大明缺铜,向日本买铜块,原本价格是十贯,大明却以四十到五十贯的价格收走。
当然,日本提炼技术不行,铜块里掺着银子,这也是大明愿意买的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大明的使节出现在日本本土,那些大名还不疯了一样围过来。
两边都觉得赚到了,只有朱祁钰觉得自己亏了,明明都是朕的地盘,为什么还要买?
麻达二郎担心的事,朱祁钰根本不知道,他只是让锦衣卫的通事去探路,海路和陆路都查一查,实在不行,就让当中间商。
反正那海峡,自己一定要跨过去!
一切都是为了让日本富起来,不是吗?
“大司农,这是外臣的一点心意,还望大司农笑纳。”
酒过三巡之后,李在友拿出一个盒子,弯下腰走到陈循身边,递到他面前。
大司农掌管全国的财政,现在礼部没了,皇帝让大司农来处理相关事务,他自然想趁这个机会拉近关系。
“我不能收,这是受贿。”
陈循摆了摆手,拒绝了。
“这是大司农乔迁之喜,外臣没送礼,这是补上的。”
李在友笑着说道,这一招,从来都没失过手。
但陈循却一直盯着李在友,说:“我的房子是皇上赏的,官服也是皇上给的,我每月俸禄二十多两银子,女儿每月有十两银子的补贴,吃米和盐都有规定,要是收了你的礼,我就可能失去这一切。”
这多好的事啊,吃穿都不用愁,还有钱拿!
虽然朝廷还没明确规定大臣过年能不能收礼,但大家普遍认为不能收太贵重的东西。
现在已经不是朱祁镇那个年代了,连鸿胪寺的人都不敢轻易收礼了。
再加上以后要发实俸,算是涨工资了,一顿吃饱就不用担心下一顿,别人分得清的。
李在友愣了一下,随即把礼物收了起来,感叹道:“真是冒犯大司农了。”
“没关系,只是风气不能蔓延,以后注意点就好。”
陈循并没有责怪李在友,毕竟这是潜规则,以前大臣还能用俸禄少当借口,但现在这个借口也不存在了。
“多谢大司农教导。”
李在友弯腰行礼,态度非常恭敬。
另一边,麻达二郎摸了摸口袋里的小盒子,觉得也没必要送了。
酒席之间,宴席也渐渐结束了。
陈循没怎么喝酒,到了他这个地位,别人不敢劝酒,除了皇帝,就算是亲王也不敢逼一个阁老喝酒。
他把收集到的消息和自己注意到的事情整理成一封信,派人送去王府,自己则回家休息。
一进陈府,陈循就看见陈英坐在石板上,好像在看雪。
冷风吹过那空荡荡的袖子,原本还带着稚气的陈英,现在看起来稳重了不少。
在陈英旁边站着一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屋檐下还有一个妇人,呆呆地看着两个孩子。
那是陈循的次子陈珊和妻子孙氏。
自从生了陈珊后,孙氏身体就不太好,后来看到陈英断了手臂,更是卧床不起。
幸好皇上让御医救了他们的命,但孙氏的脸色越来越白了。
“在看什么?”
陈循呼出一口酒气,问陈英。
听到声音,三人都看向陈府的主人——陈循。
“父亲。”
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喊道。
“孩儿在看雪。”
陈英转过头,望着天空。
可是,现在并没有下雪。
陈循伸手摸了摸,确实没有雪。
陈英没直接回答,而是说:“应该会下的。”
陈循叹了口气,走到妻子身边,轻声说:“外面冷,进屋坐着吧。”
孙氏笑了笑,说:“我想多看看孩子们。”
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虽然经常有御医调理,但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这话怎么讲?你还会长长久久地看着他们呢,很久很久!”
陈循抱住孙氏瘦弱的身体,让人拿来了披风给她披上。
“凝香最近也挺忙的,一个女孩子,何必这么辛苦?”
孙氏望着丈夫,抿着嘴有点埋怨。
“有什么不可以?普通人家想给皇上办事都求不到呢。”
陈循其实心里还是不太同意,但女儿愿意做事,而大儿子已经这样了,以后能不能有个靠得住的娘家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