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让陛下久等了(2 / 2)
裴纶语气坚定,让朱祁钰忍不住点头称赞:“朕也是这么想的,但天下读书人恐怕未必这么想。”
听了这话,裴纶有点惊讶。在他心里,皇帝是个果断的人,东华门那件事,怎么就不顾及天下学子了?
但作为翰林院的修撰,他还是得实话实说,便说道:“陛下多虑了。”
“哦?为什么?”
朱祁钰挑了挑眉毛,如果是别人这么说,他还理解,但裴纶,他了解得不多。
“臣知道,陛下建那些学校,原本就是为了削弱孔家,再说,陛下看我,一个读书人,学成本事,卖给人家就是儒学的道理。”
裴纶语重心长地继续说:“孔彦缙,不过是个混日子的太学生,本来就不入流,也就因为他是圣人的后人,才给他点面子。现在是孔家需要陛下,而不是陛下需要孔家。”
朱祁钰皱起眉头,听他这么一说,忽然明白了。
儒家和皇权是连在一起的,是皇权选择了儒家,但人们总以为儒家就是孔家,孔家动不得。
再说,现在的孔家,出了名的软骨头,谁当家就给谁下跪。
一旦天下读书人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比如科举,那孔家又算什么?
在朱祁钰心里,孔家一直是有影响力的,能影响天下读书人的。
可听裴纶这么一说,他顿时豁然开朗。
现在社会已经不一样了。
宗教归宗教,儒家归儒家,孔子就是孔子,衍圣公就是衍圣公。
越宽泛越容易团结多数人,越具体反而容易内部。
科举制度就是这样,儒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科举考试。在人们心中,做官才是最尊贵的,这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的结果。
“朕明白了。”
朱祁钰挺直了身子,认真地说。
裴纶似乎又找回了当年在翰林院时的那种感觉。
“陛下聪明伶俐,早晚都会自己明白的,老臣不过是先提醒一下罢了。”
眼前的皇帝才二十多岁,而自己这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现在才明白的道理,圣人几句话就让皇帝想通了,这不就是天资过人吗?
裴纶对朱祁钰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比起夷戾王,这位皇帝要强得多。
“这次你去山东巡抚,我会安排几个东厂的人保护你。你和东厂以前有矛盾,但朕希望你知道,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考虑到裴纶之前和王振之间的恩怨,那是朱祁镇当权的时候,不是现在朱祁钰掌权了。
裴纶听后,苦笑着说:“以前东厂想取我性命,现在陛下却让我被他们保护,真是世事变迁,臣感谢陛下。”
两人相视一笑,事情就这样轻松地决定了。
裴纶离开时,太阳已经西下,正准备躲到地平线后面。
华灯初上,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四邻的居民吃完晚饭后,都带着家人朝皇城午门楼走去。
街边挂满了漂亮的灯笼,商贩们在花灯上写谜语,吸引行人驻足,多看一眼自己的店铺。
朱见济穿好了衣服,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小灯笼,和其他孩子一样戴着虎头帽,焦急地等着父亲。
汪招娣怀孕了,不想出门,吴太后觉得王府里只留她一个人不好,便决定留下陪着儿媳。
朱祁钰换上了圆领龙袍,出现在朱见济面前,父子俩手拉着手,站在府门口等杭惠茹。
杭惠茹穿着红色的貂裘披风,头发盘起,珠钗随着步伐轻轻摇晃。
她轻盈地走到朱祁钰面前,福身道:“让陛下久等了。”
贵妇出门当然要打扮得体,朱祁钰低头,抬起杭惠茹的下巴,笑着说:“爱妃真漂亮。”
虽然两人都很熟悉,但杭惠茹还是忍不住脸红,低声说:“济儿在看着呢!”
身后跟着两个小婢女,低着头看脚尖,心里想着,原来皇帝是这个样子的。
朱祁钰并没有打算微服出巡。
东厂的人在前面开路,婢女提着香炉走在马车前引路,兴安在一旁驾马护送。
所到之处,人群自动让出一条路来。
谁不知道这是皇帝的车驾?
朱祁钰坐在中间,儿子和妻子分坐两边。
朱见济一直掀着窗帘往外看,只能看到跪着迎接的百姓。
这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父皇,我们是不是打扰了百姓的高兴劲儿?”
朱见济拉上窗帘,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那又有什么关系?”
朱祁钰挑了挑眉毛问:“要是微服出行,万一出事怎么办?”
“别说是我,要是有人想对你不利,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作为皇帝,就得负起责任。
朱见济不是普通的孩子,生在皇宫,就要有相应的担当。
听了这话,朱见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儿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