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 带着威严(2 / 2)
朱祁钰话音刚落,就有人站出来,行礼后跪下请奏。
“说吧。”
朱祁钰抬了抬眉,开口道。
叶盛今年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是朝廷未来的重要人才。
“陛下刚才的意思,不知微臣有没有听错,是不是要让宝源局来负责铸造钱币,而各地的宝泉局就不再铸钱了?”
叶盛语气很坚定。
“没错。”
朱祁钰淡淡地说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浪费人力?微臣觉得这不是长远之计。”
叶盛说的,其实就是地方铸币和铸币之间的优缺点。
“陈循。”
朱祁钰没有直接回应叶盛,而是叫了陈循的名字。
“臣在。”
陈循听到后站出来,行礼。
“下朝后让他明白清楚。”
常朝是用来议事的地方,大朝才是正式宣布决定的地方。朱祁钰手下有得力的人,没必要一一解释。
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哪个朝代的铸币制度不是漏洞百出?
地方掌握铸币权,手里控制着钱粮,虽然不算完全失控,但皇帝的命令也因此被削弱了不少。
现在,虽然宝泉局不负责铸币了,但可以换个方式,把它变成一个银行,不过这事以后再考虑。
至于陈循,自然是支持皇帝的。因为那十二枚银币中多出来的那一枚,算是白赚的,而这枚银币的一半,是进了国库的。另一半,自然进了内廷!
这才是真正的收益。朱祁钰给陈循的那一半,还得扣掉发给宝源局工人的工资,根本不是净赚。
朱祁钰可不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的皇帝。相反,如果内帑充裕,他才能办更多事。
火耗这个东西,文武百官还不是很懂,靠的就是信息差。
相比铜钱,银币的利润更高。
内阁的官员不像叶盛那么冲动,他们要是有疑问,可以在常朝时去文华殿问。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接着处理下一件。
兴安念完了去年全国的户口和税收情况,又把各地巡查组汇总的数据念了一遍。
大明去年一共有九百四十九万七千一百六十五户;人口五千三百一十七万一千七十人;田地四百三十五万七百六十三顷一十六亩。
相比前年,户数增加了三万三千七百六十八户,但田赋收入却减少了二百五十一万七百五十九石。
人口增加了三十六万多,按理说应该和土木堡事件的影响差不多抵消。
但这只是表面的数据,光看这些,大明好像正在慢慢变好。
如果用平均计算的方法,就能算出登记在册的田地每顷平均收税五石半,比前年每顷少了一石。
虽然田地增加了十九万顷,但税收却反而下降了。
天命元年所统计的数据,其实是正统十四年的。这种一增一减的情况,就算把土木堡之变造成的损失也算进去,那些消失的人和钱粮到底去哪了?
“光是京城周边地区,就退还了上千顷土地,其中查出来的没有登记在册的人数多得数不清。”
朱祁钰猛地拍了一下御案,大声说道:“你们当朕是傻子吗?从洪武年间开始,太祖刚建国的时候,全国赋税就有二千六百万石,那是洪武十四年的数据,之后每年都在增长。朕问你们,大明建国这么多年,按照每年增加三十六万人口来算,为什么现在天下户口才五千多万?”
人到哪去了?仁宣盛世时出生的人,又都去哪儿了?
没人敢提起靖难之役的事,文武百官都不敢说,大明从未限制生育,甚至还在鼓励,但人口却一直停滞不前。
从洪武到现在,田地也没见有多少增加,要么是有人隐瞒了人口,要么就是整个大明战乱不断,像土木堡那样,一年之间就大量减少人口,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朱祁钰想要揭开这层遮掩,把大明的真实情况清楚明白地摆在满朝文武面前。
真以为大明地广人多,你拿一点,我拿一点,都没事?
“各位大人,朕问你们话呢?”
朱祁钰收敛了气势,但依然带着威严。
奉天殿内一片寂静,大多数官员根本不懂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有些人连加减法都不会算。
“难道这些田地和人口都被宗室占去了?”
看到这种情况,朱祁钰轻哼一声,没有上报的田地,宗室现在靠的是投献和侵占,这两者常常混在一起,有的地主先抢了百姓的地,再投献给宗室,就像洗钱一样。
“陛下,乡野百姓中,十户就有九户是佃户,私租泛滥,农民守不住自己的田地,请陛下改革法律。”
陈循左右看了看,然后和于谦对视一眼,出列沉声说道。
这件事关系到赋税改革,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朱祁钰嘴角微扬,笑着说道:“朕有一个办法,各位可以回去商量一下。第一,把一个州县的赋税和徭役统一起来,按田地多少和人口数量来征税,所有人必须把粮食和丁税交到官府;第二,每年的劳役,由官府出钱招募;第三,力差,根据工钱多少来调整;第四,银差,根据缴纳费用进行加成;所有应办、派办、京库所需、存留费用以及地方贡品等,全部合并成一条,按亩征银,由官府统一征收。”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条鞭法”,按亩征银,统一赋税,如果没有这项政策,后面的“摊丁入亩”也就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