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消费(1 / 2)
嫁进军营,可以享受到优待,但也要承受孤独,甚至可能真的变成寡妇。
普通百姓怕嫁军户会拖累自己,知道对方常年在外,女子不愿成为军妇;男子又怕女方跟着去边疆受苦,增加负担,也不愿娶。
军户的婚姻一直很困难,以至于朝廷经常把罪犯的妻女配给士兵。
毕竟,如果军户不能繁衍后代,迟早会断绝。
如果没有退伍这条路,募兵制同样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谁愿意让自己的子孙成为军户的后代呢?
“这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守活寡的现象并不只是军户才有的,像跑商的商人、穷书生,这些人出门的时间都很长,比如书生去赶考,可能就要两三年。
公孙娘自然相信了梁大业的话,他讲了利弊,这种做法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领导手上。
范广一直在旁边听着,等大家说完后,才说:“我们明天一早出发,你们还得在这儿协助办案,要是没问题的话,就早点跟我们说。”
照顾士兵的日常生活,也是范广的责任。想到郑大海,以前他还觉得给他放个假就能娶老婆,现在才觉得自己考虑得不够全面。
公孙娘点了点头,抿着嘴说:“小女子知道了。”
“梁大业,你去跟裴巡抚说一声,那些女子要安排好,不能出一点差错。”
既然已经决定,范广就开始行使他的权力了。
“是,都督。”
梁大业拱了拱手,然后转身走了。
备倭城在登州城外的西北角,靠近海边。裴纶和石亨商量完事后,就回了登州衙门。
他们同时带走了海寇,由缉事厂的人看管并审问。
府衙的牢房里,对普通的水匪,一般只是做个笔录。
当问到这些被拐骗来的女子是卖给了岸上的哪户人家时,地位低的水匪并不知道。
用刑,那得是头目才行。
这天晚上,牢里到处都是惨叫声,缉事厂的人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连夜整理了一份奏报,在清晨阳光下,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范广等人也开始出发,天刚亮就陆续上了船。
石亨和公孙娘在岸边送别。
在京城,今天一早特别热闹。
明朝的俸禄是按季度发的,从二月开始发,三个月内必须领完,过期就不补了。
所以,最先拿到银子的不是京城的百姓,而是这些京官。
这批银子是朱祁钰内库里的金花银,成色很好。
俸禄由户部清吏司发放,现在排队的人非常多。
自古以来,官员的俸禄没有比明朝的折钞制度更薄的。这次是京官们第一次拿到实物俸禄,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高兴。
而且,从今以后,俸禄将按月发放,皇帝这次的恩赐,是历代以来最慷慨的。
每个拿到银子的官员,都会拿出来,迫不及待地弹一弹、吹一吹,看看新货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干了这么多年差事,还真没见过真钱。”
一个官员笑着说:“听听这声音,看看这花纹,真漂亮啊!”
“别的不说了,我这就去西城逛逛,估计我就是第一个花掉银子的人!”
另一个官员看了他一眼,笑着说。
“皇上英明。”
大多数人都朝着皇宫方向拱了拱手,虽然皇上不住在皇宫里,但皇宫依然是个象征。
这时京城
现了许多拿着纸张的人,他们高举着纸张,大声叫卖:“卖报啦!卖报啦!今天开始发行银币,就算拿不到也没关系,报纸上有图解说明,家里有银块的可以去宝源局兑换!”
一些商贩拦住卖报的小贩,问:“小哥,这报纸多少钱?”
“客官,三文钱,就能知道京城发生的大事。”
卖报的小贩咧着嘴,经过专门训练的他,熟练地向人介绍报纸。
这是一套不容忽视的组合拳。
就像有一只大手笼罩了整个京城。
朝廷决定发行银币,圣人早就有所准备,配合报纸进行宣传,还放出税制改革的消息。
虽然事情不少,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西城从商户收到第一枚银币开始,这枚银币便逐渐在民间被赋予了价值。
随着第一批京城官员领到俸禄,银币的消息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和报纸,像墨汁滴入清水一样,慢慢传遍了京城。
很多人在观望,毕竟银币不是普通百姓能随便用的,能用得起银子的,大多是生活比较宽裕的家庭。
朱祁钰手中的皇店和其他店铺,一直在留意今天回收到的银币。
而宝源局门口的胡同外、临街的铺面已经开始排队。
这些人手里拿着竹牌,等里面叫号才能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