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 一无所知(2 / 2)
李狗蛋站在他旁边,已经说了好多安慰的话,但亲人死得那么惨,对传统的汉人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不过,因为医生和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百姓都看在眼里。而且这里本来就是边防重镇,战争时期,为了方便带回骨灰,火葬也不算稀奇。
“节哀。”
李狗蛋轻声说了一句,接着士兵用火把点燃了柴堆。
大火熊熊燃烧,烧着那老人的身体,黑烟滚滚。中年人愤怒地捶地,大声哭喊,痛苦万分。
这样的场面,士兵们已经见得太多了,渐渐变得麻木。
“爹!一路走好!”
中年人旁边的妇人抱着他的手臂,不停抽泣。
过了很久,火终于熄灭,士兵带着已经声音嘶哑、筋疲力尽的中年人,在还有点余温的灰烬中捡拾白色的骨灰。
当中年人抱着一小罐骨灰经过李狗蛋时,声音沙哑地说:“谢……谢谢,辛苦了。”
百姓并不是固执的人,只是你不能
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
李狗蛋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能做的,他们都已经尽力了。
以前军队都是用来打仗的,就算是救援,也只是维持秩序,防止百姓打乱,真正参与救援,这还是第一次。
董宿远远地看着这一切,握紧拳头,又慢慢松开。
“陛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控制住这场瘟疫?”
不只是董宿一个人这么想,所有医生都是这样。
原本来这里的时候,大家想着的是能更直接地观察病人,统计数据,尝试药方。
现在,频繁的生死离别让这位老御医也忍不住心生哀伤。
他感叹自己一生所学的医术,在如今却显得力不从心。
“董院使,我们发现把大蒜捣碎后放着,再泡酒效果更好。”
一个医生匆忙跑过来,向董宿报告他的发现。
“是谁先拿大蒜来泡酒的?”
董宿先是高兴,随即又生气地回头问那个医生。
“不是,董院使,之前有医生觉得大蒜本身是阳性的,如果加上烈酒,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就试着泡了一瓶,他自己试过没问题才给病人用的。”
那个医生赶紧解释道。
听完后,董宿皱了皱眉,说:“带我去看看。”
没多久,一瓶装着蒜头的酒被放在董宿面前,空气中弥漫着酒香,玻璃杯里全是浸泡在酒中的蒜头,上面浮着一层淡淡的油花。
董宿闻了闻,然后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在舌尖尝了一下。
“你们说,是不是因为这层油?”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其他医生都不清楚其中的原理,毕竟他们对化学一无所知。
见大家都没说话,董宿知道,作为领导,必须承担起责任。
“留下几个人,安排实验,还有,是谁把大蒜泡酒的?”
董宿目光锐利,环视众人。
“院使,是我。”
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低着头说:“我愿意接受惩罚。”
“好,你留下来,把制作过程再做一遍,再叫两个人帮忙,其他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围在这里!”
董宿点头,立刻下令。
等大家走差不多了,董宿才问那医生:“你叫什么名字?”
“回院使,学生叫李言闻,原本是铃医,因为医学院招收郎中,我就进了学。”
铃医就是赤脚医生,也叫走乡医,背着药箱,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给人看病,属于下九流。
李言闻就是这样的人,来京城本来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正巧朝廷拆分太医院,建立了医学院,向社会招收有基础的郎中和医匠,所以他想着能进宫当御医,就进了医学院。
董宿点点头,问:“你怎么会想到用大蒜捣碎泡酒?”
“是这样的,我曾经游历各地,在南方,有人用蛋酒作为滋补品,我今天才知道,大蒜捣碎后是大热之物,就想试试看,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一家病人那里试过,效果很好,而且那个病人年纪大,吃了之后咳嗽和发烧都好了。”
李言闻明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医学院的初衷,就是把全国各地的药方整理归纳起来,打破各家各自为政的传统。
就像李言闻知道蛋酒,但不知道大蒜的效用,只有把南北两地的方法合在一起,他才想到用大蒜泡酒。
“嗯,但我们还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董宿摸着胡子,接着说:“皇上给了我们专门的器具,我们先试试看能不能去掉表面的油,我觉得精华应该就在这儿。”
很多事并不是刻意去做的,而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
这几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无意中做出来了世界上第一瓶大蒜素。
大蒜能驱鬼,科学上说是能杀菌。
在研究大蒜药效的时候,需要让它放置一段时间,董宿用了不同时间的分组实验。
蒸馏时用的液体不多,只有酒和水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