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章 数不清的琐事(2 / 2)
于谦摇摇头,笑着说:“调兵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吓唬人。皇上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让人知道底线在哪里。”
这不是小事,如果底牌藏得太深,朝廷的底线就没人知道了,别人不断试探,只会惹出更多麻烦。
范广想了想,点头说:“山东有石总兵,京城的将领我也认可,只是觉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毕竟不过是几个家伙罢了。”
“这可不只是山东,范将军去闽南的时候,难道没注意到南方官场的风气吗?”
于谦手指敲着桌子继续说:“这是敲山震虎。”
范广一下子明白了,皇上现在还不能直接插手南方,但可以杀个鸡给南方官场看看。
“提高违法的成本?”
范广摸着下巴,低声说道。
“没错。”
于谦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说:“天下就像一盘棋,皇上的每一步都牵动全局。只要京城安稳,各地宵小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你多看看京城的变化,老夫可是大开眼界了。”
自从不再遣返流民,各地不断上书请求,但皇上都懒得理。
以前于谦对这些事并不在意,但如今奏折越来越多,内阁的大臣们也开始重视起来。
那些以前被看作是羊群的百姓,现在用脚走出了自己的态度。有地没人耕种,再好的地也没用。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京城得有能力把流民变成良民,也就是农民和工匠。
圣人开办工坊和店铺,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文武百官没有这个本事,而皇上那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
换句话说,只要地方不变,京城吸纳人口的政策就不会变,到时候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权力都会真正归于圣上。
“圣人的谋划,没有人能代替。”
于谦感叹道。
范广知道得不多,但还是点了点头,到底怎么样,还得等他亲自去京城看看才知道。
“对了,于尚书,末将这次复职,皇上说要在旅顺成立北洋舰队,叫北洋水师,问末将有没有好名字。”
范广挠了挠头,接着说:“于尚书您也知道,我水平有限,想不出什么好名字。不过光听‘北洋’这两个字,就知道皇上志向远大,所以想请教于尚书。”
“哦?”
于谦听了,也挑了挑眉,随后苦笑着说:“说实话,水师除了
,老夫还真不知道皇上最深层的打算是什么。如果随便起个名号,总觉得有点太浅了。”
“我也这么觉得。”
范广点头附和道:“于尚书,您可曾见过福船?我第一次见到那船,真是又大又结实,就像鲲鹏一样。”
“没看过,不过以后有机会吧。”
于谦转身指着桌上一堆文件,笑着说:“现在我还有好多事要处理呢。”
一个人身兼多职,带来的不只是权力,还有数不清的琐事。
“那于尚书忙,我就先告辞了。”
范广也明白了,笑着拱了拱手,然后离开了于谦。
重新坐回椅子上的于谦,想着“北洋”水师,不由自言自语道:“有北洋,那一定还有南洋、东洋、西洋,陛下这是要组建四海水师啊。”
而四海水师,显然不只是为了防海盗那么简单。
小小的海盗,用不着这么大阵仗,或许是下西洋?也可能是别的什么?
于谦没有再深想,毕竟国家之间的战争需要机会,总不能圣人早就盯上了哪个海外小国吧?
圣人仁慈,怎么可能主动去侵略那些没什么价值的岛国呢?
大宁这边,大蒜油当然不是做出来就完事了,李言闻他们一直在尝试提纯。
很多事,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方向,现在方向明确多了。
医药这个行业,注定要经历无数次失败,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后面的人就会继续努力。
经过不断的试验,他们发现酒越烈,蒸馏出来的大蒜油就越纯净。
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种相似的气味。
几天后,京城传来圣旨。
得到赏赐的人都很高兴,但赏赐其实并不重要,看到城里的百姓一个个恢复健康,这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李言闻却很烦恼,他原本以为提炼出大蒜之后,很多问题都能解决,但现在他发现,知道得越多,不懂的地方反而越多。
大宁看起来慢慢恢复了活力,但李言闻却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
“董院使,如果蒸馏能提纯大蒜精华,那能不能酿出更烈的酒?”
李言闻一脸疲惫地找到董宿问道。
“呵,还真是这样。”
董宿突然灵光一闪,笑着说:“这东西叫酒精,不过不能喝,酒精灯里装的就是这个。”
“那用大蒜油提炼出来的精华,难道叫蒜精?”
李言闻眼睛一亮,果然提问是学习的好方法,之前让他头疼的问题,可能早就有了答案。
“蒜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