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考中举人(2 / 2)
孩子们读的书,跟学堂里教的不同,人们的思想慢慢就开始变了。
这变化就像一把刀,直戳儒家的核心。
“呸,什么圣贤书!全是自私自利的东西!”
田舍郎,一个乡下人,用最实在的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那是他们,不是我们。”
监生的脸一下子红了,面对田舍郎的轻视,他简直无地自容。
但要是反驳,只会引来更多的讥笑。
“大家瞧瞧,就是这些人,嘴上喊着为民,其实全是为自己打算。圣人的政策多好,给百姓减负,结果呢——。”
一个人拿着报纸挥舞着,好像这样喊得更有劲儿。
突然,另一个人大声叫道:“大事不好了!圣人下令,山东一派的人,不准参加科举!”
监生一听,浑身一震,赶紧跑过去问:“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各大衙门都贴出告示了,衙役还在念呢,现在去还能看见。”
那人不耐烦地推开监生,皱着眉头说。
很快,所有人都朝最近的衙门跑去。
一张告示,让整个士林震惊不已。
圣人真的减少了山东的科举名额,天下读书人都得跟着受影响。
“参与的人,直接取消功名,三代都不能考科举,直系亲属也不能当官,变成普通百姓。”
“嘶,那不还得交税?”
“所以这是啥意思啊?”
百姓议论纷纷,有秀才大声喊道:“这个政审制度是啥?为啥没有详细说明!”
唱告的官吏听后回答:“大概就是说,三代以内有重罪的人,不能当官,这不是连坐,是避嫌,之后会有具体规定。”
朱祁钰提出的政审制度正好用来审查科举考生。
科举考试的审核,主要是看考生本人是否清白、祖上三代有没有案底,还有籍贯是否清楚。
但问题就出在“三代无案”这一条上。
虽然规定祖上三代不能是些不正经的人,但对那些世家大族来说,打杀仆人根本不算犯罪,更别说组织人手了,这也不算聚众作乱。
朱祁钰不过是把这条规定写得更明确了一些,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关键还是看有没有立案,如果没有立案,那就谈不上有案底。
法律是人定的,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海洋法系,讲依法治国,其实都是人来操作的。
不过大陆法系更注重条文,比陪审团凭感情办事更接近法治的本质。
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至关重要,其他税收什么的,都不算什么。
中了举人就是朝廷的骨干,掌握权力,自然就有好处。
就像范进那样,五十多岁了,吃尽苦头,还是要考中举人。
无非就是为了那一关。
从那以后,真的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有人送来田地和产业;有人送来店铺;还有些破落户夫妻来投奔他做仆人,希望能得到庇护。不到两三个月,范进家里就雇了仆人和丫鬟,钱和米更是多得用不完。张乡绅家也催着搬家。搬进新房子后,唱戏、请客、喝酒,接连三天热闹非凡。
范进疯了吗?
他确实疯了,但也是因为中举,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现实,让天下读书人都拼命追求的现实。
对这些士人来说,新的税制不过是少拿一点原本属于自己的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听着官吏解释,监生们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政审自古就有,只是现在查得更仔细了。
从习惯上讲,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所谓的法律,其实就是管那些容易被管的人。
“上面还说,圣人命令巡抚裴纶彻底调查山东的案子,要从严从重处理,各地官员如果不配合,就按反叛论处,是重罪。今后如果再有人聚众,就永远取消当地参加科举的资格。”
一个人小声说道,接着想到前面那条政审,顿时感到全身发冷。
“还有,山东私通倭寇、抢夺妇女是怎么回事?这两件事难道有关系?”
顿时,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
一件件小事加在一起,最后就会变成大事。
能发布这样的告示,说明是朝廷的意思,从严从重处理,可以说是直接打击山东的士人阶层,其他地方出身的京官对此没有异议。
你刚走,我就进来,空出来的位置,自然由我来填补。
天下文人的代表?
别开玩笑了,你们孔家自从宋、金、元三朝以来,衍圣公的出身一直有争议,只是皇帝没针对,大家才给点面子罢了。
圣人的诏令虽然没提到衍圣公,都在关注,曲阜那个地方,怎么可能在审查中独善其身?
皇帝大发雷霆,山东自然要有个交代。虽说大明现在走下坡路,被朱祁镇折腾得够呛,但还没彻底垮掉。
这个时候,任何反抗都是无用的。
就像现在石亨带着两千人,就能围住一个县城。
民心还没有完全丧失,还有机会挽回,何况朝廷正在努力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