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战利品(2 / 2)
“啪——”
一声惊堂木拍在桌上,金濂一脸严肃地说:“本官还没问你,你怎么自己先说了!”
说完,他看了看左右两位官员,又盯着孔彦缙问道:“衍圣公的家族,多么显赫尊贵,作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我实在想不通,你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作为孔家的人,根本没必要去干那些下三滥的买卖。
整个曲阜都是孔家的地盘,每年朝廷还会赏赐,就算皮肉生意再赚钱,也比不上这些好处。
“贪和权,就这两样。”
孔彦缙低着头,苦笑着说:“我虽然是衍圣公,但那只是个虚名,钱这个东西太诱人,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贪念就像犯罪一样,只不过会上瘾,再加上自己的身份,能享受一般人不敢想的特权,心理扭曲在当时的高层里并不稀奇。
它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金濂叹了口气,不是因为惋惜,而是这种感觉他太熟悉了。
毕竟在座的很多人都经历过王振掌权的时候,能保持清廉的,终究是少数。钱,算不得什么大事。
但通过做生意得到别人的关注,再加上自己特殊的身份,看着那些跪在地上的小人,那种感觉,真的让人上瘾。
在京城有皇帝压着,可到了地方,就没有这种限制了。
“倭国的银子是从哪来的?”
金濂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问起了正事。
“倭国的银子?”孔彦缙很平静地回答,“当然是从倭国来的。”
他继续说道:“在朝廷开始统一铸造银币之前,各地的私船交易都用金银,倭国的银子虽然比不上外洋的,但里面掺了金子,很受欢迎。”
有些人就是欺负别人不懂,图个优越感,这世上总有人喜欢干这种事。
倭人不擅长冶炼,他们吹嘘的倭刀,其实也就是薄薄的铁片,根本比不上中原的工艺。
金濂点点头,这和调查的结果差不多。大明实行海禁,自然会有胆大的人填补空缺,私船出现是必然的事。
每艘私船运量不大,但沿海各地都有,数量多得惊人。
除了朝廷接待的朝贡船只,其他的商船都只能算作走私。
大明朝廷满足不了的需求,这些人自然会转而寻找其他途径。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走私早晚超过官船。
市舶司本来是来分一块蛋糕的,但问题太多,处理起来很麻烦,其中难免产生漏洞。
有个粗人就喜欢直接一刀切,把蛋糕围起来,只留几个口子,觉得这样更容易管理。
保守的做法总是更容易。
随着调查的深入,金濂现在也觉得开放海禁是可行的了。
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华夏就知道,堵不如疏。
孔彦缙说的不过是事情的一小部分,现在的情况还算好控制。
记录官把审问的内容全都记了下来。
最后,金濂看着孔彦缙说:“死罪可以免,但活罪是躲不掉的。你虽然帮朝廷抓了不少坏人,但如果不去惩罚,就无法平息百姓的愤怒。”
孔彦缙其实早就等着这句话,他知道他能活命。
虽然自己出卖了不少人,但只要能活着,就是赢了。
“臣甘愿受罚,恳请官府保全。”
气节这种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孔彦缙知道,如果朝廷心软,只把他贬为平民流放,恐怕路上就死了,还不如关进牢里安全些。
没办法,这次他得罪的人太多,只能为了活命。
金濂挑了挑眉,似乎早就料到他会这么说,便说:“由缉事厂押送你进京,听候皇帝发落。”
刑部对孔彦缙的判决,不过是在给皇帝提个建议罢了。
“臣,谢金大人。”
孔彦缙跪下,再次行礼。
可以说,从这一拜之后,衍圣公的身份彻底结束了。
春风拂过大地,草原上一只公羊正骑在母羊身上,享受着它的战利品。
地面微微震动,公羊前蹄紧紧夹住母羊的后腿,远远地看见一队马匹与地平线齐平,然后逐渐在视野中扩大。
勇武营向北推进,攻下三卫中最弱的朵颜卫后,来到了福余卫的地盘,也就是后来的通辽镇。
那只公羊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牧民用长鞭抽打在背上。
游牧民族总是在春夏两季休息,到了秋冬才南下抢掠。
没人想到,有一天南方的朝廷,会在春天他们休息的时候北上来。
骏马踏在碧绿的草地上,那个牧民舍不得羊群,很快就被拦住了。
“头目在哪里!”
游牧民族四处漂泊,斥候直接抓住一个牧民,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些人不是后来的那种牧民,他们是奴隶,羊群并不是他们的,而是草原贵族的。
牧民之所以不肯离开羊群,是因为一旦失去了羊群,他和家人都活不下去了。
“勇士饶命!勇士饶命!”
面对这些看起来和自己差不多的士兵,牧民认出他们不是汉人,于是跪下来不停地磕头:“这是火烧赤头人的羊群,不要抢走它们。”
“火烧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