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劳动价值(1 / 2)
陈循低声说,“人人都有纳税的责任,不是为了自己发财,而是为了天下。”
话一出口,他就赶紧捂住嘴。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在指责当权者中有人私肥,这是不该说的。
“没什么不能说的,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币,都是朕内库铸造的。”
朱祁钰笑了笑,大致讲了讲造银币的成本。
陈循一下子愣住了。
在他看来,铸造这么精美的银币简直是在赔钱,但圣人从中获得的好处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
他嘴里发苦,觉得自己有点笨。
“铸造银币不能一直由内库来承担,虽然用的是民间的钱,表面上看皇上是赚了,其实陈卿你也知道,皇上并没有赚多少钱。”
朱祁钰看出了陈循的心思,笑着说道。
他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制造银币的同时,也推动了京城消费市场的扩大。如果说朱祁钰得到了什么好处?
那就是赢得了工农百姓的支持。
这种附加的利益也让京城的老百姓受益。但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没达到朱祁钰的要求,所以还谈不上他们能享受到什么好处。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陈循立刻想起了之前皇帝在朝会上对尚书们讲的道理。
把银子放在内库里,除非像现在这样扩建王府,否则不过就是一块可以熔化的金属罢了。
而如今扩建王府的钱,也不是从内库出的,而是通过制造银币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价值。
“臣明白了。”
陈循点点头,接着说:“关于那些豪商来找臣的事情,臣会向朝廷上奏,请都察院来处理。”
“嗯。”
朱祁钰挑了挑眉,提醒道:“在规矩内的事,朝廷允许商人发展,但如果他们越界了,就必须付出代价。在法律还不健全的时候,不管是什么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不要太在意一些小细节,朝廷应该抓住主要方向,不断反思、尝试和改革。
说他是大明的掌舵人,其实更像是拉车的鞭子手,只要鞭子手不忘初心,发展就不会停止。
“难道臣还要召集商人,跟他们解释情况吗?”
陈循皱着眉头问道,像是学生请教老师一样。
“你可是大明的钱袋子,能接触到你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商业领袖,陈卿可不能小看他们。”
朱祁钰说完后,拿起茶碗盖,吹了吹茶水,喝了一口,让陈循自己去思考。
他虽然有后世的经验,但并不代表就适合这个社会,本地人的想法,才更符合现在的环境。
“商帮。”
陈循一下子就说出来了,接着又想到很多,起身行礼道:“感谢陛下指点。”
“起来吧。”
朱祁钰依旧仰着头,挥手说:“朕就不留陈卿吃饭了,想必陈卿还有许多事要忙。”
商帮从宋代就开始出现,但一直没能稳定地发展下去。
大明固定的税收制度,反而给了商帮发展的机会。
不管是晋商还是徽商,他们都学会了互相扶持,从而获得价格上的垄断优势。
做大做强,创造辉煌。
如果放任不管,这些商人会不断培养出进士和举人进入朝廷,这些人就成了他们的代言人,之后这些代言人就会引发明朝最严重。
富商支持读书人,让他们拥有更好的起点,而一旦读书人成名,就会帮助富商掌控人才的供应。
这并不是什么良性循环,三年当上知府,就能赚到十万两银子,这就是未来可能看到的景象。
陈循回到家中,立刻让下人拿出商人的拜帖,开始按地区和行业进行分类整理。
京城短时间内恢复生气,商人的贡献功不可没。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圣人所创造的。
如果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么这双手的主人就是大明皇帝。
陈循不知道“宏观调控”这个词,但似乎历史的节奏被他无意间带动了。
就在陈循忙碌的时候,京城一家制衣坊里,织布机在女工手中不停地运转,一匹匹绸缎被织出来。
随着京城人口增多,陈凝香看到了扩张的机会。
打通上下游,是制衣坊的目标。
现在,中间的织布环节已经正式运作起来。
就算是晚上,陈凝香也会给女工们多发钱,让她们加班赶制布料。
不知那个掌握神奇工具的圣人是怎么想的,稍微改造一下,布匹产量就大幅提升。
再加上西城皇属地的优势,京城的服装产业,一大半都被这家制衣坊掌控了。
看着吱呀作响的织布机,女工们并不觉得累,加班能多拿钱,自然干得越多赚得越多。
有了这些织布机,制衣坊还得经过于谦的检查,才能接下京营军装的订单。
虽然裁判和运动员都是自己人,但朱祁钰依然非常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