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有利的信号(2 / 2)
至于走私这类事,朝廷只会用管制的方式来处理,大明不会因为某些人势力大就怕事。
陈凝香坐在角落,商人们聊天时,她没有轻易靠近。
但她也在慢慢消化今天听到的内容。
这个股份制非常适合天津制衣坊的扩张,但对其他会长的情况,她了解得不多,不知道该找谁合作最合适。
想必交流会结束后,大多数商人会开始收集与会者的信息。
陈凝香自然也是这样,但她的方式简单得多,直接去问自己父亲就行。
所以她现在不着急,托着下巴,看着穿着朴素的富商们互相打招呼,谈论各自的生意。
户部尚书召集商帮头目的事情并没有隐瞒。
从帮主们一进户部衙门,京城的百姓和权贵就开始猜测朝廷的意图。
钱贵坐在酒楼的老位置,听着酒客们议论纷纷。
有人讲些老套的压制商人的说法,也有人提出一些新奇的观点,主张放开商业,各种说法都有。
因为当朝皇帝对经商持开放态度,所以户部叫来商帮的头面人物,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一个对所有商人有利的信号。尤其是看到商帮的人谈笑风生地从户部出来后,这种想法更加坚定,很快在民间传开了。
像钱贵这样的皇亲国戚,自然吃了亏。一旦商人不再需要他们这些中间人,原本能进他们口袋的钱就没了,这让他们本来就没什么权势的人更难堪了。
虽然皇帝赏了田地和稳定的俸禄,但这哪有谁嫌多的?钱贵一个人喝酒,心里思绪万千,但一想到女儿如今做了设计师,没有了后宫的争斗,每天过得安逸自在,他也就不再纠结那些勾心斗角的事了。
儿子已经死了,老二留下的孩子还在他怀里养着,钱贵再也不敢惹皇帝不高兴了。之前找过他的那个书生,现在也消失不见了,钱贵也不去想人家到底来干什么,反正他只想安稳过日子。
陈循不知道,一个交流会对于商人这个新兴阶层来说,有多么重要。交流会结束后第二天,各个商会就开始筹建自己的会馆。不管怎么说,京城不是他们的家乡,商帮不过是互相扶持罢了。
现在能在京城光明正大地生活,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已经是最好的事了。
晋商以山西为根基,徽商以徽州为家乡,潮商自然来自潮州。其中,京城商会的会馆最先建起来。没办法,朱祁钰的地契太多,直接划出一座院子,就让陈凝香当会馆用了。
这时候,朱祁钰正在四合院里转悠,这是京城商会的会馆,一座四进的四合院,面积够大,只需要请人打扫一下就能用。
在朱祁钰身边,陈循和陈凝香一左一右跟着,兴安当然也少不了。
“大家团结在一起,挺好的,就怕他们不团结。”
朱祁钰边走边说:“商人追求利益,以后肯定会疯狂发展,陈卿可别死守着旧规矩,不思改变,不然以后有人说什么祖宗之法不能变,你就是千古罪人了。”
这话听着像是开玩笑,其实也是提醒,很多规矩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臣明白,就像陛下说的,晋商的东伙制,我也没想到,商人虽然逐利,但变化太快,花样太多,挑战性很大。”
陈循点点头,回答道。
就算现在有制度上的优势,但没人能保证这制度能一直维持下去。商人喜欢钻空子的本性,只要户部不偷懒,还是可以及时补救的。
“对了,陈姑娘,京城商会的会长,你当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朱祁钰回头问一直没说话的陈凝香。
当会长,才是真正站在台面上,朱祁钰不只是问陈凝香,还要看看陈循有没有意见。
听到这话,陈凝香看了父亲一眼,说:“皇上信任我,我当然愿意试试。不过,父亲怎么看?”
她又把问题抛给了陈循,在朱祁钰面前,她的身份也变得更有分量了。
“唉——”
陈循叹了口气,停下脚步,弯腰行礼,说:“陛下,我不是固执的人,但凝香到底是我的女儿。以前为陛下办事还说得过去,但现在要是官宦人家经商,一旦风气开了,后果会很严重。”
听了陈循的担忧,朱祁钰点点头,笑着说:“这话倒是挺有意思,难道没有陈姑娘,大明就没有人做生意了吗?”
其实,把产业挂在庶子、家奴和亲戚名下的官员也不是没有,但陈循觉得自己不想带头这么做。
如果以后朝廷处理这类事,人人都说“当朝户部尚书的女儿怎么怎么样”,那他脸上往哪儿搁?
当然,这还不是最让他担心的。
“可女儿还没出嫁,经常在外露面,臣担心她以后没人敢娶。”
作为父母,儿女的婚事自然要操心,尤其是陈凝香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纪。
陈循说完后,偷偷看了朱祁钰一眼,又看了看低头不语的女儿。
“如果陈姑娘看中了谁,朕可以替她做主。”
朱祁钰想了想,接着说:“我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陈卿,你的女儿有本事,不能因为是女子就埋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