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对外贸易(2 / 2)
“尚书大人是这么说的,但不一定真的会公布。”
翁可摸着自己的山羊胡,目光扫过众人,随后摇头说:“做生意讲究的是互利互惠,朝廷现在给了我们方便,如果现在就想着要白糖配方,不如想想我们到底交了多少税?”
他拿起桌上的茶碗,能被推举为帮主,自然眼界比别人高,喝了一口茶水,把茶梗吐回碗里,继续说道:“赚钱之前得先投资,你我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朝廷投了我们,但我们还没拿出成果来。”
在问朝廷能为我们做什么之前,也该想想自己能为朝廷做些什么。
这个道理很简单,翁可知道,其他人也知道,只是有些人贪图眼前的小便宜,觉得白占便宜很爽,一直白占一直爽。
那人摸了摸鼻子,笑着说:“我也明白这个理,就是随便问问。”
翁可没戳破对方的心思,现在大势所趋,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对队伍。
“尚书大人提出的股份制,对我们扩张非常有利,以前这可是晋商的独门秘籍。”
说着,翁可嘴角微微上扬,不过晋商也不吃亏,朝廷亲自出手改良东伙制,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只是相对而言,晋商的利润少了一些。
“会长说得对,我知道后,过段时间要是回饶平,就想拉上族人一起出来,用这个股东制,而且南洋那边也得改一改。”
对潮商来说,股东制简直是雪中送炭,如果运作得好,丝毫不比白糖配方差。
“只是,如果只开放渤海的话,海运还是走南澳岛吗?”
潮州府的南澳岛是东南沿海贸易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朝廷为了防止当地一家独大,便让福建和广东共同管理,从岛中间的山坳划界,一边叫云澳,另一边叫深澳。
这种临时起意的做法,让南澳岛变成了多方管辖、却又没人真正负责的地方。
“嗯,当然还是走南澳,不过要走市舶,私人船只最好别走,我估计一旦渤海开海,各地的市舶系统肯定会重新整顿。”
翁可在京城没有背景,但在本地也算是个
人物。
朝廷既然要开放海禁,肯定会对旧有的市舶系统进行整顿,取缔私下的市场交易,这势必会牵扯出不少问题,恐怕又要不少人因此丧命。
以前,翁可并不相信朝廷有这个胆量,但自从天津的福船出海之后,他觉得朝廷总算有了底气。再加上户部尚书释放出来的善意,那些人如果还死不悔改,那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这就是所谓的“先礼后兵”。
“海运、漕运、陆运,如果渤海能打通,选择就多了,这事得慢慢来。”
听完了翁可的话,旁边一个人点头附和,小声说道。
走私和走正道是两回事,走私的路子少,但走正道,选择就多了。
听到这话,众人都来了精神,开始认真算计,哪种方式既合法又能赚大钱。如果说潮商靠的是出海做生意,那晋商就是靠内地的对外贸易。
道理差不多,各有各的优势,大家正在琢磨以后该走哪条路。
京城到处都是机会,因为一场交流会,一下子热闹起来。
同时,兑换银币的商人也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
“这就是扩大内需。”
在文华殿里,陈循说起商会的事情,朱祁钰接着解释:“所谓开源节流,开源比节流更重要。以前总是节流,一刀切,这块蛋糕不是烂了,就是被别人抢走了,朝廷什么也得不到。”
圣人说的,大臣们心里明白,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当然,开源也不是随便开,该管的还是要管。”
“国家危急,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国家安定,百姓才能无忧无虑。乱世则国危,盛世则国安。”
“税赋的事可以慢点办,但也不能太慢,否则他们会养成习惯,一点点小利,他们拿了也就拿了。”
朱祁钰淡淡地说道。
其实,这是在为取消盐引做铺垫。
现在盐引发得太多了,不然晋商和徽商也不会这么强。朱祁钰没有用强硬手段,而是像以前一样,用新政策慢慢蚕食。
等他们觉得水烫想跳出来时,上面早就盖上了新的锅盖。
“现在登记在册的有三百多人,其中晋商和徽商占大多数。”
陈循站出来说道:“真正算得上豪商的,没有几十万都不算有钱,各位,大明还是很有钱的。”
这个数字让其他人感到惊讶。这么多豪商存在,那么背后的权贵又有多富有?
想想孔家就知道了,抄了孔家,不仅充实了内库,还补了国库和军饷。
抄家虽然痛快,但不是长久之计。王直知道这个数据后,也开始重视起这些商人这个阶层了。
在高压下都能这么厉害,要是放开手脚,王直都有点不敢想象了。
“于卿,关于经济控制的事,你可以派人去跟晋商谈谈。王振案里,有数万弓箭被走私出去,被斩首的人中有很多晋商,这其中的门道,他们比你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