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章 可取之处(2 / 2)
这才让他明白,读书明理是一回事,教化百姓是另一回事,只有走到百姓中间,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苗民再怎么闹腾,终究还是大明的百姓,圣人没有放弃他们,自己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黄御史有这番感悟,应该写信上报朝廷,推广一下。”
薛瑄感叹道,但黄镐摇摇头,笑着问:“巡抚大人见过神武卫吗?”
“见过,但没怎么接触过。”
薛瑄直接回答。
听到这话,黄镐拿起水壶,给薛瑄倒了杯热水,茶叶在滚水里翻滚。
“下官敢肯定,皇上是知道的,而且因此对读书人不太满意。”
黄镐语气坚定地说:“那些被发配到这边的人,我也听说了,治理地方的本事,可能还不如神武卫的士兵。”
自己就是因为神武卫才想通了一些事,皇上怎么会不知道呢?
了解了被发配到湖广的是些什么人后,黄镐更加确信自己的想法。“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皇上要派流官来?”
薛瑄听了黄镐的话,微微一笑:“读书人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他端起竹杯,喝了一口茶,茶汤带着淡淡的竹香。
“苗族的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看到黄镐认真听,薛瑄也不绕弯子,直接说道:“归根结底,还是那些世袭土司的问题。以前朝廷给他们太多权力,想着用他们来管理当地,就能控制住局势。”
“权力这东西容易让人迷失,这些土司本来就是当地的土豪,早就习惯了压榨百姓,就算有合法身份,也没多大用处。”
黄镐听后,见薛瑄停顿了一下,便开口说道:
“正统二年,听说土知府高伦的妻子刘氏和弟弟高昌一起,勾结罗罗、麽些人到处作恶;事情暴露后,他们拒绝被抓,六年后才被定罪处死,从此鹤庆开始改设流官。”
薛瑄低声说道,改土归流早就有先例,只是因为地方偏僻,朝廷觉得影响不大,所以没太在意。
“苗族的
频繁,像高伦兄弟这样为非作歹的人,到处都是。如果不是太过分,朝廷也不会插手,流官来了之后,压力也不小。你在这边待过一阵子,应该明白其中的难处。”
说完,薛瑄看向黄镐,只见他点头表示认同。
排外是人之常情,没有基础,凭什么突然就被你管?
百姓容易盲从,被一个土司欺负,也能被另一个土司压榨,根本不在乎这种行为在朝廷眼里就是顽固不化,流官又不懂当地风俗。
“读书人不懂当地风俗,心里带偏见,这也是事实。”
黄镐问道:“那为什么还有可取之处呢?”
“因为这次,读书人走不了了。”
薛瑄笑着毫不掩饰地说:“以前的流官大多懒政,任期满了就回中原,但现在来的,都走不了,没有圣旨私自逃跑,那就是死罪。”
“再说,人心所向。”
这次苗族对当地百姓伤害很深,虽然他们对以前的朝廷已经无法忍受,但官军也没干过什么好事。
各地军阀横行霸道,百姓怨声不断。
“顺应民心,既然读书人走不了,那就只能想办法改变这里。”
薛瑄语气很平静,以前朝廷的政策是让土官管理土民,现在不一样了,儒生就能发挥作用了。
“我来之前,各地已经建起了学堂,儒生别的本事可能没有,但教人识字读书,这是他们的强项。”
“原来是这样。”
黄镐恍然大悟:“皇上不是让儒生来治理这个地方,只是让他们在这里生活。”
有力量的人会改变周围的环境,面对土著,儒生受不了他们的落后生活方式,自然会主动去改变。
“朝廷不怕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反叛吗?”
黄镐想了一下,有些疑惑地问。
“黄御史,这可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薛瑄笑着说:“如果朝廷软弱,自然会担心,甚至可能引发各地叛乱。但你可曾听说山东
?福建
?没有吧?”
“所以,我才觉得奇怪。”
黄镐叹了口气,觉得自己见识还是不够。
“因为他们害怕。你想想,为什么暴元
后还有读书人维护它?还不是因为看到暴元的强大。只要朝廷还强大,生活在朝廷庇护下的人,怎么敢说话?除非北方的元朝残余再次南下,否则他们只能乖乖躲起来。”
薛瑄说这话时语气自信,毕竟他是大儒,了解那些人的性格。
人都会崇拜强者,现在的强者是朝廷,已经八十多年了,北方的残余势力不可能再南下了。而朝廷现在又开始北伐,多年来一直希望北方归顺,人心终究会变。
政治上的较量,其实也是心理上的较量。圣人的眼光太高深了,就算是薛瑄,也弄不明白他到底有什么底气。
“那本地的土司呢?”
听了薛瑄的话,黄镐明白了为什么读书人没动,但土司不同,他们野蛮,不听教化,做事常常不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