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征镇安平之平安镇征(六)(2 / 2)
“毕竟是百万户的国家,俺们不过带了几十匹驮马,咋也不会砸在手里的。”程敬却相当乐观。
郑直无语“传闻可信?那为啥俺们住了这么多次馆驿了,也没瞅见老程你讲的以孀妇供事舘驿?”
程敬嘿嘿一笑“这个俺打听了。确实有这事,不过他们找的寡妇是在驿馆里做粗活的。俺们进来时,在马厩喂草的那些就是。”
郑直想了想,似乎有些印象“那比俺家的粗使婆子还不如。”
“谁讲不是呢。”程敬附和一句“瞅着就倒胃口。”
“莫打岔。”郑直到“做买卖最忌讳的就是孤注一掷,听不听在你。”
程敬赶紧道“东翁讲的,俺自然听。这样,明个俺就开卖,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这些夹带不过是赚些小钱,若是因此惹得郑直不快,可就本末倒置了。
“也不用如此,你多问问金辅。”郑直哭笑不得“只是莫忘了日子,俺们后个儿祭拜箕子庙后就启程了。”
祭拜平壤牡丹峰上的箕子庙,这本是历次出使朝鲜的使臣应有之意。只是郑直之前嫌弃费神,过江之前就找理由告知任士洪,由金辅和程敬代为拜祭。可刚刚吃饭时,他又主动提出,明日要亲自去。因为刚刚出了江边大礼仪的争执,而郑直又是身份特殊,不但是文武双元,还是大明辅臣,这就不得不让很多人产生了联想。
却哪晓得,郑直之所以祭拜箕子庙,乃是吉时的建议,讲明这是规矩。郑直刚刚给朝鲜甩了脸子,此刻也不想太过刺激他们,就萧规曹随,改了主意。真的说来,这朝鲜‘不崇佛法,专尚儒术’,反而大明却是‘尚道、佛,不尚儒;业商贾,不业农’。甚至民间到处还有奇怪的信仰。
说干就干,翌日清晨,程敬和张荣等人就打发跟在身边的三个亲随出去寻找买家。
郑直则在晨练结束之后,拿出太太给他准备的诗集恶补。没法子,总是吃酒也不是事,没瞧见昨个儿陪宴的全都是文臣吗?他的名头不是不能折损,可是丢人也应该丢在家里。在这里他代表的是大明,丢的也是大明的人,换句话讲,在这里他丢的是郑家全家的人。
正看的昏昏欲睡,郑墨走了进来禀报,任士洪求见“开城打围?”
“是。”任士洪恭敬道“卑国拥有五卫强军,俱是弓马娴熟的良家子,每年都要在开城大围场校技。”
郑直有了些兴趣“何时?”
“六日后。”任士洪赶忙道“中堂在虞台岭率三百人水淹鞑靼十万人,卑国将士无不景仰,还望莅临赐教。”
“任参赞此言差矣。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白虎通义云:才过五人者为茂,十人者为选,百人者为俊,千人者为英,二千人者为贤,万人者为杰,万杰者为圣。贵蕃人口百万户,想必豪杰如林。”郑直不动声色的吹捧对方一句“如此本阁正好见识一二。”
面对任士洪不怀好意的试探,郑直爽快的应下。他正好多一些工夫观察金辅,如此也就两全其美。是的,郑直隐约有了一个筹划,可无论咋做,都要确保关键时候人心齐。吉时就不用想了,和陈九川一个调调。杨琮是武臣,关键还是通事,死不得。程敬和张荣是老伙计,也不用太担心。目下,就这金辅让郑直捉摸不透。
任士洪立刻做出高兴模样“卑职这就让忠武卫准备。”
郑直打发走任士洪后,拿出被藏起来的诗集准备继续看。只是片刻后,就皱着眉头停了下来,任士洪的反应不对。
按照之前程敬讲的,此人博学多才,推崇朱子理学。几次和程敬相谈,都是讲的之乎者也,可今日为何特意邀请他演武?
不等郑直想明白,程敬进来了。
“不让进门?”郑直不懂“他们要做啥?”
“俺们的人进出都不受影响,可是找的当地人不成,他们拦着不让进来。”程敬解释一句“讲这里没有他们的许可,谁都不能进。”
“那你就带着东西出去和那边卖呀。”郑直不懂程敬是不是傻了。
“那不成的。”程敬看出郑直真的不懂官卖规矩,赶忙道“他这跟俺们的四夷馆一般,买卖只准在驿馆才能进行。”
“是老程你不懂。”郑直无语“这买卖只能在驿馆进行,可是他们拦着要进驿馆买卖的本地人。按他们的规矩买卖咋做?俺们四夷馆也一样?”
“是东翁误会了。”程敬低声道“这买卖他们允许俺们做,只是要俺们把东西卖给他们许可的人。”
“肏!”郑直一听懂了,这不就是专卖嘛“差多少银子?”
“他们这不兴银子,甚至都不用钱,而是以物易物,用粮食或者五综布,且无买卖街市。但官员可于郡县乃至偏僻城镇以布匹贸换米豆、草束,百姓尤其欢迎青蓝布、绢帛、棉花、靰鞡等物。”程敬尚未摆脱商人习气,因此昨夜对这里的基本底细已经从金辅那里打听清楚了“不过前后加起来,一包货物咋也要亏上五匹白棉绸。”
“那别卖了。”郑直想了想“他们这连门市都没有,卖出去遇到骗子,可就血本无归了。俺想法子,这事先等等,实在不成去汉城。这买卖大不了不做,可是这人咱们不能丢。”
程敬原本就想着将货物带去汉城销售,此刻听了,立刻应了下来。
郑直刚想继续琢磨任士洪的意思,郑墨走进来禀报“知中枢府事朴元宗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