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发现引力波(2 / 2)
而在当时俄国深空宇宙探索公司已经在航天领域取得优秀成绩,无论是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还是可回收火箭技术,均超越了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得到了尼古拉的亲自批准,资金预算在50亿美元。
在俄航天署与函夏航天科技集团,以及两国科学院以及尼古拉资金的共同支持下,“LISA-Rc”项目正式立项。不同于欧洲ESA后来采用的三颗卫星方案,两国团队提出了革命性的“三十星蜂群架构”。
由三十颗精密测量卫星组成三个嵌套的等边三角形阵列,每边长2500万公里,形成一个分布式、冗余度极高的激光干涉网络。
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信噪比,更通过多路径干涉测量显着增强了对引力波偏振态和源方向的解析能力。俄国方面贡献了关键的微型冷原子钟、高稳定性激光源及碳-碳复合材料望远镜结构,确保了皮米级(10?12米)测距精度的实现。
三年前,俄国深空宇宙探索公司使用“伏尔加-Ω3”火箭成功将“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探路者”送入日地L1点halo轨道。这颗仅重620公斤的验证卫星搭载了一对纯金-铂合金测试质量块(各2公斤),悬浮于超高真空腔内,完全自由下落,不受任何非引力干扰。
其核心任务是测试“无拖曳控制技术”与“微牛级静电推进系统”,以抵消太阳风、宇宙射线及残余大气带来的扰动。经过长达18个月的在轨调试。
两年前,项目组宣布:探路者实现了加速度噪声水平低于3f\/s2\/√hz(飞米每二次方秒每根赫兹),达到设计目标的五倍精度,为后续三十颗主卫星的建造扫清了最大技术障碍。
“这是人类第一次让物体在太空中真正‘感受’到纯粹的引力。”科瓦什琴娃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此评价。
自两年起,俄国深空宇宙探索公司启动代号“织网行动”的密集发射计划。每年发射5组卫星,采用“伏尔加-Ω4”重型火箭的一箭六星模式,将卫星精准送入绕日轨道。
所有卫星均部署在与地球相同公转周期的日心轨道上,形成一个缓慢旋转的巨型三角结构,其质心跟随地球运动,有效避免了地球引力场的复杂干扰。
每一颗卫星配备:两台高相干性Nd:YAG激光器(波长1064n);超稳光学腔与主动锁频系统;碳基复合材料长基线望远镜(口径30);
微推进阵列(氙离子推力器,分辨率0.1μN);星间双向时间比对系统(基于氢脉泽钟)
工作原理如下:激光链路建立:任意两颗卫星之间建立双向激光链路,光束穿越2500万公里真空,被对方望远镜接收;干涉测量:接收到的激光与本地参考光束进行零差干涉,产生干涉条纹。
(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不要过分解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