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帆布计划(1 / 2)
蔡斌那句因饺子而发的“关灯”戏言,以及随之而来的“饺子奖励”,让凝重的地下指挥中心短暂地陷入了一种奇特的氛围——既有绝境中看到微光的振奋,又带着几分荒诞的轻松。然而,玩笑归玩笑,其中蕴含的“遮蔽”核心思想,却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在联军高层,特别是技术负责人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经过连续数天不眠不休的激烈辩论和可行性初步评估,这个旨在遮蔽月亮与忍界之间能量联系的全新战略方向被正式确定。至于名字,“关灯计划”显然不够庄重,在经过一番讨论后,最终被拍板定为“帆布计划”。这个名字形象、直观,意味着它并非用于攻击的利刃,而是一面用于防御和遮蔽的巨幕,旨在为忍界撑起一片暂时的“安全区”。
目标确认:在最终决战的关键时刻,于特定时间段内,有效遮蔽或大幅削弱月球转生眼装置向忍界地表辐射的、用于强化基因瘟疫的特定频段能量。
方向有了,名字定了,接下来,工程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遮蔽?遮蔽什么?在哪里遮蔽?
最初的狂想:包裹忍界的半球型能量盾
在头脑风暴阶段,有深受华夏科幻作品影响的年轻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构想——为什么不建造一个包裹整个忍界的、超巨型的能量或物质遮蔽层呢?一个“星球护盾”或者“戴森球”的变体。
理由与初期吸引力:
1.绝对防护:从理论上讲,这是最彻底的解决方案。直接在忍界外围构建屏障,可以一劳永逸地阻断所有来自月球的恶意能量,甚至可能防御其他来自宇宙的威胁。
2.技术上的终极挑战:对于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而言,这种规模的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代表了文明技术的巅峰。
被迅速质疑与修正的原因:
1.工程学上的不可能任务(基于球体认知):一位资深结构工程师立刻在白板上写下了令人绝望的计算公式。“诸位,请清醒一下。以一个标准行星半径计算,仅仅是覆盖忍界一半表面积(即面向月球的半球)所需的材料总量,就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这还没有计算支撑结构。”他环视众人,“这并非资源问题,而是时间问题。以我们联军和华夏当前所能动员的全部工业产能,日夜不停地生产、发射、部署,也需要至少数十年才能完成基础架构。而长门,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吗?”
2.能量消耗与维持的噩梦:能量系统专家接着补充:“维持一个包裹半个星球的巨型能量场或结构稳定,抵御太阳风、宇宙尘埃、引力潮汐以及长门必然发起的疯狂反击,其所需的持续能量供给,需要将九只尾兽的全部查克拉,再加上我们所有的灵子反应堆,像蜡烛一样持续燃烧殆尽,恐怕也难以为继。”
3.战略上的巨大弱点:四代雷影艾的声音透过通讯传来,带着实战者的敏锐:“如此庞大且固定的目标,在敌人拥有月球这样一个绝佳攻击平台的情况下,简直就是活靶子!一旦护盾被撕开一个口子,整个系统可能都会连锁崩溃,修复更是遥不可及。”
就在“星球护盾”构想即将被彻底否决时,关局长沉吟着开口:“但是……这个思路并非全无价值。如果我们不追求包裹整个星球,而是将遮蔽范围精确限定在月球能量投射的主要覆盖区呢?如果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面密不透风的墙,而是一张能够偏转、散射特定能量的‘网’呢?”
他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思考。那位提出构想年轻工程师眼睛一亮,似乎抓住了什么:“局长,您的意思是……我们不需要一个‘实心的壳’,可能只需要一个‘特定形状的滤光片’?而且,如果我们未来能找到更高效的材料、更便捷的部署方式,或者……对忍界本身的某些物理特性有新的发现(比如大气层上限比预想的低,或者能量传播路径更集中),这个工程的规模或许……或许能被重新评估?”
这个“或许”留下了一个悬念,也埋下了一颗种子。关局长当即决定:“星球级遮蔽的远景研究不能停,成立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理论验证和简化模型,寻找任何可能降低工程难度的突破口。这或许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但现在,我们要聚焦于近期内能够实现的方案!”
于是就有了基于现实与紧迫性的两套主流方案:
在否决了不切实际的“星球护盾”远景(但保留了研究火种)后,讨论焦点回到了如何在现有认知和资源下解决问题。此时,基于对世界仍是“球体”的共识,主要形成了两套技术路线迥异的近期可行方案雏形:
方案A(大气层顶的精确偏转):“近地轨道灵子薄膜折射网”
核心理念:不追求硬性阻挡所有能量,而是“以巧破力”。计划在忍界大气层顶部的近地轨道上,部署海量的小型、超薄、可独立调控的灵子薄膜单元。这些单元平时伪装成太空垃圾或休眠卫星,一旦接收到指令,会迅速激活并相互定位,连接成一张覆盖整个忍界面向月球半球的巨大“智能渔网”。
工作原理:这张“网”的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微型灵子棱镜。通过地面控制中心精确计算月球的位置和转生眼能量频段,动态调整每个薄膜单元的角度和自身灵子谐振频率,对射来的特定频段能量进行选择性折射和导向性散射。就像一层超级“智能棱镜纱窗”,将致命的强化信号精准地偏转到无害的宇宙深空,或者将其打散、分解成无法对纳米虫起效的背景能量噪音。
优势:
能量效率相对较高:侧重于“引导”和“欺骗”而非“硬抗”,理论上所需的总能量投入远低于构建实体屏障。
部署灵活性与容错性:单元可以分批发射,系统具备冗余设计,少量单元被击毁或失效,邻近单元可以快速调整参数进行补偿,不影响整体效果。
挑战与疑虑:
精度要求极高,控制复杂:需要对转生眼能量频段有近乎完美的识别,并对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个薄膜单元进行微秒级的协同控制,其算法复杂度和通信压力巨大。
轨道环境稳定性存疑:如此巨大的分布式薄膜结构,在近地轨道复杂的引力梯度、太阳风压、高层大气残余阻力的影响下,能否长期保持预设的精密形态和相对位置,是巨大的工程学挑战。
覆盖性与均匀性质疑(基于错误球面模型的潜在漏洞):支持者认为,只要网络足够大、控制足够精,覆盖半球面就能保护全球。但总有细心的分析师觉得,之前“天瀑计划”的异常扩散模式暗示了某种他们尚未理解的全球能量分布规律,这种“均匀覆盖”的假设可能存在隐患。他们提交的报告角落里有这样一句备注:“需持续关注忍界背景能量场是否存在非球对称性分布,此可能影响遮蔽网最终效果评估。”
方案B(大气层内的弥漫式吸收):“平流层灵子气溶胶悬浮带”
核心理念:将遮蔽介质直接“融合”进忍界自身的环境中。计划发射特殊的飞行器或利用改造后的气象武器,在全球范围的平流层高度,播撒一种特制的、对转生眼特定能量频段具有极高吸收率和转化效率的灵子活性气溶胶微粒。
工作原理: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微粒能长期悬浮,形成一道环绕整个星球、肉眼不可见的“能量吸收滤镜”。当转生眼的强化能量穿过这层气溶胶带时,其特定频段会被微粒优先捕获、吸收,并迅速转化为无害的热能或低强度的荧光辐射,从而大幅衰减甚至完全消除到达地表的信号强度。
优势:
技术相对成熟,可快速启动:大规模气象改造和气溶胶播撒技术,在华夏有较多的应用经验和现成的设备平台,部分可以快速改装并投入试用。
与现有体系整合度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瀑计划”已经搭建的部分数据链和投送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
初期成本相对较低:相比发射无数精密且昂贵的薄膜单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气溶胶的成本可能更具优势。
挑战与疑虑:
环境副作用未知,存在隐忧:在全球平流层大规模播撒这种人造灵子活性物质,可能对忍界长期的气候模式、生态系统平衡乃至全球查克拉的自然循环,产生难以预估的深远影响。生态部门对此表达了强烈担忧。
均匀性与持久性难题:如何确保气溶胶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南北极、高原等特殊区域)保持均匀且有效的浓度,以实现一致的遮蔽效果?这同样面临着与“天瀑计划”类似的、受限于(当时未知的)平面世界特有大气规律的挑战。同时,气溶胶会因重力沉降、大气化学过程和各种天气现象而逐渐耗散,需要制定复杂的补充策略。
可能被针对性清除:长门或尼人科技,既然能制造如此复杂的纳米虫,未必没有快速清除或中和这些特定气溶胶的备用手段。
潜在的战略误判:有分析员在报告末尾用红色小字标注:“此方案成功的前提,是假设月球能量必须以穿透大气层的方式直达地表。但若存在我们未知的、绕过大气层的能量传递机制(如量子纠缠、高维投射),该方案将完全失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联军指挥部认识到,无论是方案A还是方案B,都存在着显着的技术风险、资源消耗和基于当前认知的潜在漏洞。然而,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都是在“帆布”核心理念下,基于现有知识体系所能提出的最优解。
“双线并行,竞速开发!”关局长做出了最终决策,声音斩钉截铁,“成立两个独立的项目组,A组负责‘近地轨道灵子薄膜折射网’,B组负责‘平流层灵子气溶胶悬浮带’。给你们最高的权限,进行深度技术验证、原型测试和小范围环境模拟。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哪条路径更具可行性,或者……发现将它们结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