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青玉坊上忆红妆:百姓心中的林薇小队(1 / 2)
时值初夏,青玉坊下的清溪村笼罩在一片勃勃生机之中。田埂上,新插的秧苗绿意盎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村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投下一片浓密的绿荫,树荫下,聚集着一群村民,正纳着凉,说着闲话。
岁月流转,青玉坊的风依旧吹拂着这片土地,但有些记忆,却如同老槐树下的根,深深扎在了村民们的心底,历久弥新。不知是谁先提起,说前几日山那边的镇子上,来了宣讲队,讲的还是那些“男女平等”、“人人有饭吃”的道理,只是听着,总觉得不如当年林薇他们说得那么真切,那么动人。
“唉,说起林薇姑娘和她的小队啊……”一声长叹,来自坐在最中间的张婶。她如今气色红润,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满足的笑意,可一提起“林薇”这两个字,那笑意就化作了浓浓的怀念,声音也有些哽咽了。“那可是我们清溪村的大恩人啊!”
围坐的村民们,无论老少,脸上都露出了相似的神情。是啊,林薇小队,那是十多年前,在他们这片土地上燃起过希望之火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像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山村上空的沉闷与阴霾;又像一束光,照亮了许多人灰暗的生活。
“张婶,您给大家伙儿再说说吧,说说林薇姑娘是怎么劝好张叔的。”一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轻声说道。她嫁过来时,张叔早已是村里有名的好丈夫、好父亲,她只听过传说,却从未亲身经历。
张婶用围裙擦了擦眼角,点了点头,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时候啊,我家那口子,唉,脾气是真不好。地里活儿累,心里不痛快,就爱喝两盅。喝多了,那就不是他了,回家就找碴儿,动手打人是常事。我身上的青紫,就没断过。”张婶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丝后怕,“孩子们吓得直哭,我也只能抱着孩子,躲在炕角挨揍。那日子,真是过一天算一天,看不到头啊。有时候我就想,还不如死了干净。”
周围的几位上了年纪的婶子都深有感触地点点头。那时候的女人,在许多地方,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人打老婆,天经地义”,这些老话像枷锁一样套在她们脖子上。
“就在我最难熬的时候,林薇他们来了。”张婶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丝曙光,“那是一个开春的日子,村里来了一队穿着绿色性感皮甲军装的年轻人,领头的是个姑娘,十五六岁出头的年纪,梳着齐耳短发,眼睛亮亮的,透着一股子精明和正气。她就是林薇。”
“她们说是响应女皇号召,来乡下宣传新法,组织农会,帮助大家过好日子的。一开始啊,村里好多人都不信,觉得又是城里来的什么官儿,走个过场就走了。男人们更是不屑,说‘女人家懂什么’,‘好好在家待着得了,出来抛头露面像什么样子’。”
王大爷,村里的老秀才,年轻时还教过几年私塾,这时也接口道:“是啊,我当时也嘀咕过几句。毕竟,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年轻姑娘家,带着一队兵,要管村里的事,还要讲什么‘男女平等’,确实让人觉得新奇,甚至有些……难以接受。”
“可林薇姑娘他们不一样。他们不摆架子,请村长找了间废弃的旧仓库,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住下了。白天,男队员们就跟着村民下地干活儿,割麦、插秧、挑粪,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得起劲,一点不像娇生惯养的城里兵。女队员们呢?就挨家挨户地串门子,跟我们这些老婆子、小媳妇拉家常,问我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孩子好不好养。”
张婶接着说:“林薇姑娘也常来我家。她看我总是低着头,不敢说话,身上还有伤,就知道不对劲。有一次,她特意避开我家那口子,把我拉到村外的小河边,柔声细语地问我。我一开始不敢说啊,怕被他知道了,打得更狠。林薇姑娘就握着我的手说:‘张婶,您别怕。我们是来帮助大家的。现在女皇当政了,天下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男人可以随便欺负女人的世道了。新法规定了,男女平等,女人也是人,也有尊严,也受法律保护。家暴妻子,那是犯法的!’”
“犯法?”张婶当时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敢置信,“打自己的老婆,还犯法?”
“是啊!”林薇姑娘斩钉截铁地说,“张婶,您想想,如果男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能随便打人,那这个家还有什么温暖可言?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心里会留下多大的阴影?女人不是男人买来的牲口,不是出气筒,女人是和男人一样平等的伴侣,是要一起撑起这个家的。您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下地干活,他凭什么打您?”
林薇的话,一句句像是重锤,敲在张婶的心坎上。是啊,凭什么?她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觉得命该如此。
“林薇姑娘还跟我说,现在国家有新法,保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如果他再敢打您,您可以去告他!我们会帮您!”
“可……可他是我男人啊,孩子们还要爹……”张婶还是犹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
“张婶,好男人是疼老婆孩子的,不是打老婆孩子的。”林薇耐心地开导她,“真正的家,是要夫妻和睦,互敬互爱才能过得好啊。您放心,我会找机会跟他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