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赵率教避险卧龙山 侯世禄穷游京冀地(2 / 2)
王如海发现除了拉银子的马车,其他的车辆并没有要进城的意思。
特别是看见程大少爷竟然也在那里一动不动,便好心的提议:“现在兵荒马乱的,公子不跟着使者一起入城?”
程风正义凛然道:“既然有建奴入关来犯,我就不进城了,请你转告当今,保家卫国,人人有责。
作为一名先帝爷亲封的大明游玩使,这种事情没遇上也就罢了,既然遇上了,那定然不能贪生怕死,缩头缩脑。就请圣上把我们当着是第一支到达京城的勤王军吧。
我会帮当今守住北京城的东面,定然不会让建奴敢在北京东城有任何的攻城举动。请当今放心。”
王如海看看程大少爷身边的那不足千人的队伍,而且有一小半都是女孩,心里担忧不已:“公子,那女真人凶残成性,杀人不眨眼,公子这里又全是小孩,且女孩颇多。
住在城外,怕是凶险万分。奴婢建议,公子还是带着她们进城的好。”
程风笑笑:“女真人是凶残,但我们也不怕。现在大敌当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敌守土之责,虽说我们都是小孩,但是保卫家园我们也有责任。
我们人小,去冲锋陷阵不行,但我们有一百多名学医的学生,虽说不能上阵杀敌,但我们可以在这里救治受伤的士兵,也算是为保卫京城出了力了。
只要守在这里,用我们坚定的信念坚持下去,就能成为抗敌的榜样。
还能为勤王的士兵鼓舞士气,能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后面还有大明的百姓在支持着他们。
只要我们坚持了,任那女真人如何的凶残,也别想动摇我们大明半分,王公公请放心。
对了,再麻烦王公公回去跟皇上请示一下,我们要从城里运送一些粮食出来,还请皇上批准。”
王如海见程风坚定不移的样子,摇摇头提醒:“公子你可千万要小心,这里离城也不远,实在不行就往城墙边跑,那城墙上的火炮,多少能帮公子阻挡一二。”
程风再次拱手,谢过王如海的关心,又对几位进京的姐姐们交代了几句,目送他们赶着拉着银两的马车进了京城。
北京皇宫皇极殿,文武大臣们吵吵嚷嚷吵了好几天了。吵架的主题就是由谁来统管北京保卫战。
定国公,英国公等勋贵们自然是希望由五军都督府统一指挥,可文官们哪里愿意勋贵重新掌握兵权,自然是坚决反对。
吵了这么多天,今日里终于得了一个结果,让赋闲在家养老的前兵部尚书孙承宗回京统领兵权。
让孙承宗回京主持大局,勋贵们也没有办法反对,只能同意了。同意孙承宗回京,文官们大获全胜,兵权依然牢牢的掌握在文官的手里。
听了一天朝会吵架的崇祯帝,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寝宫,又问起旧港朝贡队伍的事。
王承思传唤了王如海,王如海开始一字不漏的讲述传旨的过程,崇祯闭目养神,静静的听着小太监王如海的汇报。
当听见程风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又听到大敌当前,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敌守土之责。
虽说我们都是小孩,保卫家园我们也有责任时,这个小皇帝还是感动了,程公子果然是有大爱的人。
知道可能有战争,不自身的安危,也要在野外为士兵们设置一处可以救治伤兵的地方,这样的善举,可比那些朝堂上的正人君子们靠谱多了。
一说起程风的事,崇祯又想起程风给毛文龙的挽联上那句:毛公少缓须臾死,建虏安敢围长安的句子,结合现在的局势,终于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了。
原来长安就是暗指的京城,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说,如果毛文龙缓些时候死,那建奴也没有胆量敢越过关城攻打北京。
崇祯有些震惊到了,这小子对局势的发展也太敏感了,事情刚发生,就能看出可能引发的后果。
“唉,这么有洞察力的人,为什么是个小孩呢!有大才却不能启用,真是可惜了,如果能大个十来岁,朕定然重用。”
崇祯帝叹息一声,叫道:“王大伴。”
“奴婢在。”王承恩躬身答应。
“着内务府安排人手,明日去给程公子送多送些米面去。”
崇祯停顿了一下,又道:“去告诉程公子一声,只要他不愿意在城外住了,随时可以进城休整。”
十一月初五日,曹金虎终于赶到京城外,汇报了遵化救人的情况,还顺带说了一下,在桃花山巧遇秦知县的事。
程风听了直点头,这个秦知县,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运气差。说他运气好吧,每一次倒霉的事情他都能遇见,而且都会受到牵连。
说他运气不好吧,每次遇见倒霉事之后,其它受牵连的人命都丢了,就他平安无事,似乎又是运气特别好的那一个。
曹金虎的到来,程大少爷手里可外出作战的人马达到了一千人。
虽说在别人的眼里,这一千小孩也干不了什么事,说不定等女真人到来,便会被全部杀光。
但现在的程大少爷心里踏实多了,他手里这武力,虽说不一定灭得了女真,但是想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那还是没问题的。
中午,王如海又来了,还给程风送来了五百石粮食,还有定国公府和英国公府也各送了一百石粮食和五十只羊。
王如海还带来了定国公的口信,小庄子借他用了,想用多久用多久,不还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这一天,远在山海关的袁崇焕终于得到准确的情报,女真人连同蒙古人组成联军共有骑兵七万,对外号称十万,已经全部入关,消息绝对准确。
前去支援的永平总兵赵率教在齐家岭被女真人埋伏,伤亡惨重,赵率教下落不明。遵化城,三屯营已经丢失,守将王云雅,王都堂,朱国彦战死。
这时候的袁崇焕似乎真的急了起来,开始调兵遣将,下令山海关守将刘恩、方裕仑、侯体乾、陈维翰、杜弘芳、李居正、赵率伦、赵凤鸣等前往蓟州阻击女真兵马。
又紧急调动副总兵张弘谟、张存仁、曹文诏、丁永绶、张外嘉、窦浚、朱梅、郑一麟、王承胤、刘应国、周佑及刘应邦。
下中军王进忠、锺宇下、李应元、何可纲、靳国臣、赵国臣、赵国志、孙辽、罗景荣、陈继、刘抚民、祖大寿、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等各统兵相继西援。
又续发关外骑兵,坐营中军都司吴襄、参将祖大乐、刘天禄、游击韩大勋、祖可法。
中军李甫明、孙继武、下中军李一松、孟道、陈邦选、费惟正。
下千总吴三桂,奉步兵营参游都杨春、邹宗武、谢尚政、龚彰、满库、丁国用、蔡佑、刘镇华等各统所部兵丁。
袁崇焕亲督总兵祖大寿、协将何可纲等带领,点起三万关宁骑兵从山海关出发支援蓟州,只看这阵仗,真的是猛将如云。
十一月初六日上午袁崇焕到达永平镇。
下午到达榛子镇,袁崇焕收到了崇祯帝的敕谕,令其统领全部勤王军队。
同一日,原本前往大同镇守的满桂部,半道收到皇帝的勤王圣旨,只得紧急回援京城。
半路又遇到接到圣旨回京勤王的侯世禄,两支人马汇为一处,合兵回援,终于在十一月初六抵达北京城外,崇祯帝下旨,令满桂,候世禄驻扎得胜门外防御。
得到消息的程风当天就拜访了满桂和侯世禄。两人虽然没见过程风,但程风的大名,那可是在大明官场上响当当的。
两人也知道,程小公子的人际关系有些广,轻易也不敢得罪,自然是笑脸相迎。
几人寒暄几句之后,程风直接切入主题,告诉了两人,自己的护卫队在东便门外驻守。
只因为自己那里全是小孩,战场上也帮不上忙,只能利用自己的专长,在东便门外建立了一个野战医院。
自己有一百多名专业医治刀枪伤的郎中,今后如果有受伤的士兵,可以送到自己那里去救治。
满桂,侯世禄从来没有听说过野战医院这么一种奇怪的事物,心里是将信将疑。
既然人家程公子都这么说了,两人也是随声附和,完成没有当一回事。
大少看两人答应的非常的敷衍,但没什么关系,话已经带到了,人他们送不送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送走程大少,满桂,侯世禄四目相对,眼睛里都是苦涩。两人带着兵马紧赶慢赶的来到了京城,粮食所剩无几,欠了半年的军饷更是没有着落。
收到勤王诏书时,兵部说得明白,勤王的部队,对于物资、粮饷等,兵部也宣称照例补给。
都已经到京城了,粮食也已经见底,那就直接找朝廷要吧,两人一合计,联名写了文书递交兵部要粮草军需。
兵部的文官大老爷们一看见是要粮草军需的文书,心情就不好,一来就要钱要粮,这些丘八真是穷疯了。
可是部队就驻守在城外,今日不给,明日不给,后日也得给。
可现在北京城里的粮食蹭蹭的往上涨,这么多的粮食送出去,实在舍不得,转手卖出去得赚不少的钱。
六部几位大佬一商量,得了,皇上不是要求袁崇焕在蓟州组织防御线,正好把他俩赶到蓟州去,粮食补给不就由蓟州解决了。
如果这个决定只是由一般的文官做出的,那还可以理解,可问题是,这时候统管京城军务的已经是孙承宗和李邦华,两个都是知兵的人,竟然也做出了如此没底线的事。
把部队这样调来调去的会打击士气,他们不会不知道,可还是这么做了,这就有些让人想不明白。
十一月初七,驻守三屯营多日的阿敏,突然兵围迁西县,攻城不到半日,迁西守将投降,建奴占领迁西。
进城后的建奴,烧杀掠夺自然是少不了的,迁西城里顿时血雨腥风,尸横遍野。
满桂,候世禄等了一天,原以为很快就会有粮草军需补发下来。
没想到初八大早上的,没有等到补发的粮草军需,而是收到兵部下来了调令。
命令二人马上启程前往蓟州,协助袁崇焕在蓟州组织防御,阻止金兵南下,一切军需补给由蓟州补发。
两人没法,只能紧紧裤带,带着队伍往蓟州赶。
十一月初九,满桂,侯世禄没想到才走到半路,碰见了袁崇焕的队伍,满桂,侯世禄只能上前拜见。
袁崇焕见是满桂,候世禄,询问去向,知是兵部调令,着二人前往蓟州驻防。
也不知道袁崇焕是对打赢金兵有信心,还是出于别的目的,根本不理会兵部的命令。
看着侯世禄的队伍带有大量的火炮,袁崇焕直接下令满桂转向去顺义驻守,侯世禄还是去守他的通州。
袁崇焕把人赶走不说,还把侯世禄携带的八十一门大炮和近千名炮兵给强行留了下来,说是要让他们镇守蓟州城。
这下好啦,原本带着一大堆火炮,雄赳赳气昂昂的侯世禄遇着袁崇焕,转眼火炮和炮兵就没了,一仗没打,五千军队缩水成了四千。
四千就四千吧,现在没了炮兵拖累,行军速度还能快一点。侯世禄很是无奈,只能如此安慰自己,谁让人家是上司,不愿意都不行。
没了火炮的侯世禄只能和饿着肚子的满桂分道扬镳,满桂是拖着半条快要饿死的小命去顺义,只求那里的守军能给自己一口饭吃。
候世禄自己的裤腰带紧了又紧,带着一群饥兵星夜赶往通州,毕竟通州粮食多,不怕没吃的。
十一月初九,在遵化城外驻扎了八天的黄台吉突然拔营起寨,向蓟州进发。
同一日,阿敏围攻打迁安县城半日无果,当晚半夜三更,有内应打开城门,女真人冲进迁安城烧杀抢夺,迁安城失守。
十一月初十,袁崇焕赶慢赶,总算是抵达蓟州城,正准备进城,就看见西北方向有一支队伍正朝蓟州而来。
袁崇焕派出斥候前去询问,得知是从密云赶到蓟州的密云总兵刘策,因为接到勤王诏书,赶来支援。
袁崇焕把刘策叫到跟前,一通劈头盖脸的教训,刘策心里委屈,可是有什么办法,袁崇焕是上司。
上司命令自己返回驻地,哪里敢违令,只能带兵返回密云。
可怜的密云兵日夜奔波,好不容易赶到到蓟州,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下,便被袁都督赶回了密云。
刘策返回密云,袁崇焕带着队伍进入蓟州城,开始防务调整。
十一月十一日,黄台吉大军抵达蓟州城下。袁崇焕亲率军队出城迎敌,双方在蓟州北城外对峙多时,但是没有发生任何交战。
蓟州有私人野史记载,有传闻说这两日,袁崇焕还在蓟州城外,杀牛送酒慰问远道而来的女真兵。
只是这一段记载并未见正史,也未见于地方县志,其真实性无法考证。只能说正史不让记录的东西,你就不能怪野史太野。
先说满桂靠着喝风倒沫的坚强意志,终于在十一月十一日来到了顺义,不想顺义守军看了兵部调令,又看了蓟辽总督府调令,也是左右为难,不知道听谁的好。
好在顺义城里有聪明人出了个主意,反正都督府的调令是驻守顺义,驻守在城内还是城外,不都是一样的,只要满桂不进城,就可以给兵部交代。
兵部派人来查,那满桂就是自己做主住在顺义城外的,和他们顺义守军没关系。
如果蓟辽总督府派人来查,那满桂确实是驻扎在顺义城外,同样没毛病。
两份调令,满桂自己也不知道听哪一边的好,顺义军的左右为难,他也能理解。
好在顺义军给他指了一个距离顺义城五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给他送来了需要的粮食。总算有了一口吃的,满桂也管不了城里城外的,先休息休息,吃上两顿饱饭再说。
再说侯世禄到通州时,已经是十一月十三日凌晨了。可是侯世禄又悲哀的发现,通州他也进不去,
倒霉的侯世禄正好遇见前来通州视察军务的孙承宗,孙承宗大清早的刚起床,就看见跑过来叫门的候世禄。
孙承宗真有些生气了,站在城头质问侯世禄:“大胆候世禄,兵部调你部前去蓟州布防,你不到蓟州去,跑通州来是想干啥?你是想造反吗?”
候世禄差点给孙承宗跪下了,只能是哭诉自己并不是主动来通州的,实在是到了蓟州,袁都督只把自己的火炮和炮兵留下了,自己是被袁都督调回通州的。
侯世禄心里要多委屈就有多委屈,大都督强行扣押了自己的火炮和炮兵,自己还不敢说是强行扣留的,只能说是留下的。
没想到这句话提醒了孙承宗,看着侯世禄的两千骑兵和累得快要断气的两千步兵。
心里一个不落忍,就想把侯世禄的两千骑兵留下,可又一想,把骑兵留下来守城实在不划算,那就留下他的步兵吧。
就这样,体恤士兵的孙承宗就把两千步兵也留下来帮助守通州,剩下的两千骑兵让侯世禄带着滚回蓟州去。
侯世禄出来勤王的时候,本来就五千的兵力,到蓟州被扣了大炮和炮兵,现在又被强留两千士兵。
一仗没打,寸功未立,五千人马就只剩两千了,还连续好几天没有吃到一口饭,这让侯世禄心里别提多委屈了。
可是没办法,现在通州不要他,蓟州也不敢去,侯世禄突然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没娘要的孩子,通州的孙承宗不要他,蓟州的袁崇焕也不要他。
高高兴兴出来勤个王,一点功劳没捞着,反而是无家可归了。
苦逼的侯世禄思考再三,现在哪也去不了,可就在外面瞎晃,士兵也没饭吃啊。
无可奈何的侯世禄决定去顺义找满桂,至少在满桂那里,没有孙承宗也没有袁崇焕,不会被别人当丧家犬一样来回的踢。
更希望的是,也许满桂那里还能有一口饭吃。
无家可归的侯世禄只能带着不足二千的兵力,去顺义找满桂。
侯世禄也是没办法了,因为兵部根本没有让他去顺义,而他去顺义的目的只是因为和满桂熟识,想去混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