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李邦华现场点战果 德胜门代善欺满桂(1 / 2)
前后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一千多人全躺在了地上,一人也没有逃脱,最前面的全都压在了那五十米左右的距离,处处都是痛苦哀嚎的求救声。
这样的战果,程风很开心,正准备让人出去收拢战马,又听见观察塔上的哨兵大喊:“注意,注意,大家注意,京城方面正在往下放吊篮,可能是要来人了。”
程风一听北京城要来人,当时就慌了手脚,忙对着身边的人大喊:“京城可能有人要过来,别去管那些战马了,大家赶紧回去换枪,全都换成燧发枪,动作要快,别让他们发现了。”
这一下整个营地都乱了起来,护卫们也顾不得地上的背包了,提着枪转身就往回跑。
东便门外,李邦华下到城墙,带着兵部的十几个小官员,便朝小庄子跑,都没跑多远,就捡到了十几匹马。
这可是实打实的战利品,李邦华很高兴,骑上马继续跑,很快就来到距离小庄子不远的地方,便看见一大群半大小子围着一个熟悉的家伙,似乎正在那里迎接自己。
“李大人好,草民程知秋见过李大人。”
李邦华等来到人前,翻身下马,程风笑呵呵的给李邦华行礼,又礼貌又周到。
“程小公子,自从天津一别,这一晃五六年过去,没想到你还是那么胖乎乎的招人稀罕。嗯,还不错,长高了,也长壮了。”李邦华也笑呵呵的同程风打招呼。
“谢谢,谢谢,这大清早的,李大人怎的有空闲到这里来走走?”
李邦华也是呵呵一笑:“刚才不是看见有鞑子骑兵朝你们这边过来。本官有些担心你们的安危,特意过来看看,不知道情况如何了?”
程风朝着那一片哀嚎遍野的地方抬了抬下巴:“那边不是嘛,全在地上躺着呢,正在那里鬼哭狼嚎的吓唬人,我都不敢往那边看。”
李邦华白了他一眼,人都敢杀,却不敢看,你在这里装什么圣人?
又见时不时的有骑兵跑过,去追那些逃散在外的战马。
李邦华抬头看看那远处一地哀嚎的蒙古鞑子,好奇的问:“你们就听他们在那里鬼哭狼嚎的,也不过去打扫个战场,把人头割了好报战功。”
程风是拼命的摇头啊:“不去,不去,我们都是听话的乖小孩子,不能干那么吓人的事,去砍人头?那血乎拉碴的多吓人,想想就可怕,晚上会睡不着觉的。”
李邦华无语:“小公子,那可都是战功,是银子啊,你就一点不心动吗?”
程风摇头:“不心动,如果非要让我去砍个人头来报功劳,那功劳我不要也罢。
这也太吓人了,那可是人头啊,可不是羊头,狗头,想想都要吓死宝宝了。”
李邦华看着程风在那里装模作样,心里鄙视不已,看程风身边跟着的,那么一大堆半大小子,小姑娘们,果然是一个想去割人头都没有。
李邦华懂了,无可奈何的对程风说道:“算了,看在你我相识多年的份上,本官就帮你一把。汤主事,去城里叫些兵来,帮这些小子们清理一下战功。”
“谢谢,谢谢李大人。”程风闻言,整个脸都变得谄媚起来。
其实李邦华不知道,程风不让护卫们去打扫战场,不是怕什么死人,而是担心那些没死的家伙搞偷袭伤了自己的人。
程风原本的意思是让他们嚎叫一个晚上,等到明天早上起来估计全都冻死了。到那个时候再去打扫战场就安全多了。
现在有李邦华帮忙叫人来清理战场,程风自然是一千个一万个的愿意。至于过后战功怎么分配,程风懒得管,他又不需要什么战功。
他到北京来的目的和黄台吉是一样的动机不纯,就是为了那几十万百姓和那上千万的财富。
唯一不同的是,黄台吉抢大明的,他是准备找准时机抢黄台吉的。
之所以会在北京城出现,也只是为了向崇祯帝证明,抢黄台吉的事不是他干的,他真是个乖宝宝而已。
汤主事快马加鞭的跑回京城找人去了,李邦华这才问起:“本官在城头上看着那蒙古骑兵像撞墙一样的倒地,你们是用的什么武器,这么厉害。”
程风就知道他过来,肯定会问这事,笑呵呵的说道:“用的是火枪啊,咱大明的军队不一直都有用火枪吗?这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哦,本官可以看看吗?”李邦华满脸带笑,但程风知道他的笑里面肯定带着算计。
程风装傻充愣,看着身边的吕俊豪问:“俊豪哥哥,可以让李大人看看你们的火枪吗?”
吕俊豪笑道:“当然可以啦,又不是什么秘密,李大人想看,随便看。”
李邦华没有要看身边几位护卫武器的意思,反而指着远处几名护卫说道:“本官想看他们几个的。”
吕俊豪马上让人去把那几个叫了过来:“你们几个过来,把你们手里的武器给李大人看看。”
几名护卫小跑过来,从肩头取下火枪,双手平端,等待李邦华查看。
李邦华看看几人,心里就暗自点头,一看这行云流水的一套动作,就可看得出来平时的训练肯定是非常的严格,要不然做不到这么的整齐划一。
李邦华拿起其中的一只火枪查看,这只火枪总体上和大明用的鸟铳十分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它在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枪托,点火的地方好像没有看见夹火绳的机头。
“你这火铳的火绳夹在哪里?”
吕俊豪解释:“这火枪用的是自生火,就是用打火石点火,所以不需要用火绳。”
李邦华来兴趣了,把手里的火枪递给护卫:“你打一枪来,本官看看。”
果然还需要试射,公子愣是没估计错。这一下护卫对自家公子真是佩服的不得了。
还好小公子早有准备,这周边的上百人都是对使用燧发枪比较有经验的,哪一个都是打了几十上百枪的老手。
护卫答应了一声,走出队列,确定了一个没人的方向,开始快速的装填火药,然后搬起机锤,扣动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响,李邦华果然没有看见那这位护卫用火绳,火铳就被击发。
“可以让本官试射一铳吗?”李邦华问。
护卫看了一眼李邦华身后程风,程风点头,护卫笑道:“当然可以。”
于是把枪递给李邦华,并手把手的教他如何添加火药,如何射击,李邦华自己顺顺利利的操作了一回火枪,感觉十分的满意。
看着手里的火枪,李邦华叹息:“这真是个好东西啊,本官非常的喜欢,可惜本官没有。”
程风懂了,这是想要样品啊,朝吕俊豪递了个眼色,吕俊豪秒懂,笑道:“一支普通的火枪而已,李大人如果喜欢,这支就送给李大人如何?”
李邦华一抬头,一点客气都没有:“那本官就不客气了。王郎中,过来把这火铳拿好,千万不能弄坏了。”
李邦华身边一名中年男人马上站出来,接过李邦华手里的火枪,死死的抱在怀里,一点不敢松手的样子。
李邦华还在大少那里问东问西,京城东北大营里,黄台吉总算是得到了东城外的消息。
蒙古骑兵离开营帐之后,黄台吉派出了两支斥候队伍跟在蒙古人的后面观察,也看见了那个住得有人的小庄子。
原以为蒙古人冲过去会大肆劫掠一番,结果这两支斥候队伍远远的就看见蒙古人一个冲锋,不过十几个呼吸,人全倒在了地上,一个跑出来的都没有。
这场景,直接把这两支斥候队伍吓了个半死,远远的看了一下情况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往回跑。
黄台吉这才知道,在东直门驻扎的有一支小小的队伍,也知道了他们的火器很犀利。
黄台吉不知道这支队伍有没有野战的能力,决定派人去试一试。
很快大金营地又派出一支千人队向南运动,从距离那个小庄子以东两里地的地方擦肩而过。
刚送走李邦华不久,观察哨就看见一支建奴骑兵自北面而来,靠近小庄子时并没有直接冲庄,而是在距离庄子两里地外,绕庄而过。
大少懒得理会女真人的这些无聊举动,只是嘱咐护卫们小心防备,只要那些女真人不冲庄子,就不用搭理他们。
黄台吉想看一看那个小庄子里的人会不会冲出庄子主动挑战。以此来判断对方有没有野外浪战的胆量。
但是这支队伍,在庄子外来回的跑了好几趟,也没有发现那个小庄子的人有出来阻拦意思。
黄台吉不放心,担心那个小庄子里的人是不是没发现骑兵队。
再一次让那支千人队大张旗鼓的从距离那小庄子一里地之外的地方狂奔而去,直接绕到了那小庄子的背后。
结果那个小庄子的人依然是理都不理。这一下那个千人队胆大了,带着马队围着这个小庄子一里地的范围呼呼呼的跑圈。
见那小庄子的人依然是不理不睬,黄台吉这才放下心来。
看样子这个小村子里驻扎的部队,只是守城比较厉害,并没有野外浪战的能力。
只要自己不主动去招惹他们,就不会对大金的军队构成威胁,黄台吉用一干二百名蒙古兵的性命,试探出了程大少爷的底线。
营帐内,黄台吉听完汇报,斥候们只知道那群人不出营地,只要不对着他们的营地冲锋,他们根本就不管。
只是没法打听到这是一支队伍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队伍,领军的将领又是谁?
黄台吉道:“马上联系城里的人打听一下这支队伍的来龙去脉,天黑前我要知道详细的情况。”
……
“皇上大喜,皇上大喜。”正在皇极殿查阅奏章的崇祯帝,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文书内容,不是这里被建奴抢了,就是那里投降了建奴的破事。
崇祯正真心烦的不行,却听见殿外有人在传大喜,崇祯放下手里的奏书,抬头看向殿门。
报喜声渐行渐近,大殿的门被人推开,一小太监急匆匆跨过门槛走了进来,见正坐御案之后的皇帝,小大监跪下磕头报喜:“陛下大喜。”
王承恩一甩手里的拂尘,轻声呵问:“说,喜从何来?”
小太监忙报:“回禀陛下,东便门守将来报,有建奴骑兵一千余骑于东便门外冲击旧港护卫队驻地,双方发生战斗。
现在战斗已经结束,建奴骑兵未见有一人逃脱,旧港护卫队大获全胜,我方首战告捷呀,陛下。”
崇祯大喜:“快说战果如何?斩敌多少?”
小太监低头:“回禀陛下,目前未有详细战果上报,只说我军大胜,李邦华,李大人已经亲自前往核实战果去了。”
李邦华都亲自去核实战果去了,看来这事是真的,崇祯帝大喜:“好,好,传朕口谕,等李邦华回城,着他马上进宫来见朕。”
正午,京城主要官员如孙承宗,黄立极,施凤来,周道登,钱龙锡,成基命,张凤翔等收到皇帝的口谕,全部汇聚在皇极殿议事厅,听取李邦华的汇报。
北京皇极殿,崇祯看着御案上那支李邦华要来的火枪,听李邦华描述东直门外的那场短暂得不能再短暂的战斗。
听说那支护卫队只用了十几息的时间,便把一千二百名蒙古鞑子全部留在了那里。
“你们不知道,那些护卫队的小子们都怕死人,营地外躺着一地的蒙古鞑子,就等着人去割人头。
可那些小子都说怕死人,不敢去,下官在那里说了好久,那些人头都是战功,不割可惜了。
可那些小家伙全都摇头,楞是没有一人去打扫战场。”
听到这里,崇祯差点笑出声来。
这旧港宣慰司的护卫真是有些奇怪,有本事杀人,却又怕死人。
不过想想也合理,她那护卫队里小女孩这么多,怕死人好像也很正常。
“后来呢?”黄立极问。
“后来下官也是拿他们没办法,只得从京城调了一支步卒去帮他们打扫的,打扫战场的时候,那些小家伙都离那地方远远的,没一个敢到边上去看的。”
“哈哈哈哈……”皇极殿内传出一阵开心的笑。
“最后战果如何?”等几个老家伙都笑够了,崇祯才问起战果。
“一共清理出尸体八百四十三具,抓获受轻重伤的鞑子三百五十七人,一共一千二百人,一个没跑掉。
还有四百多匹死亡和受伤的战马也一并被搬进了城,那些死去的马匹已经分给了城里驻守的军将改善伙食。受伤但养养还能用的战马也交给了御马司管理。
至于没受伤的战马估摸着有数百匹,全在那帮小崽手里,臣只昧下了不到二十匹。”
等李邦华描述完整个战斗的全过程,众大佬们沉默良久。
万没想到,在他们心目中不可一世的蒙古鞑子,竟然被那帮小屁孩不费吹灰之力的全部都搞死,这听起来就如同天方夜谭。
但是李邦华说的很清楚,战斗的全过程他都在城墙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做不得假。
众大佬们又把那支李邦华带过来的火枪传看了一遍,除了孙承宗和张凤翔,没人看得懂那火枪与明军制式的火铳有什么不同?
又听了李邦华的详细解答,大佬们心中才算有了一点眉目。
“张爱卿。”崇祯帝看着工部尚书张凤翔问道:“这样的火铳,你们工部能不能打造?”
“从这个火铳的制作工艺来看,难度很大,如果只需要造个十条八条的,让工匠们辛苦一点,或可一试。
最多就是用的时间长一点,花费的工价多一些,应该是可以打造几条的,但要大批量的制造估计不行。”张凤翔不敢肯定,只好选了一个折中的说法。
崇祯皇帝沉着脸:“你把这只火铳带下去给工匠们看一看,尝试着仿制一下,看看成本有多少。”
“臣接旨。”不管这东西能不能仿制得出来,皇帝都发话了,张凤翔只能接下圣旨。
倒是孙承宗说道:“要不找虚谷小公子帮忙问题,这样的火铳,旧港那边卖多少一条?如果价格比工部打造的高不了多少,可以找他们购买。”
孙承宗的提议,马上招来黄立极,施凤来,周道登,钱龙锡,成基命等的反对。
开玩笑,兵器制造,多么庞大的一笔军费开支,在工部打造,大家都能有不错的分润,如果直接去外面购买,众大佬们哪里还能捞到啥好处。
只凭这一点,这些大佬们哪里愿意让它流到外面去。
最后,孙承宗的提议不了了之,崇祯也不知道是自己打造好,还是花钱在外面买好,只能对张凤翔说道:“你们工部先试试吧,不能仿制时再说。”
这仿制新式火枪的事情还没商量完,崇祯帝就接到陕西边军入京勤王的队伍已经入京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