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能投弹就一定是军用飞机吗?(1 / 2)
对于宝石路2的拆解,老专家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给大家制造麻烦,而是通过闭路电视进行指挥,由专业的拆弹手进行拆卸。
整体拆卸完毕后发现,II型不再使用风标-激光导引头,而是采用简化的陀螺稳定仪+激光导引头的组合,抗气动干扰能力显著提升,按照专家说,圆概率误差(CEP)会大幅度缩水,理论可以达到1-2米。
当然,这个是理论。
其激光导引头也有改进,显然是对激光进行了编码,具体能识别多少种激光脉冲还不知道,但这能大大降低敌方激光干扰器的效能。
另外,II型采用折迭式后掠弹翼(BSU-84/B),平时贴合弹体以减少挂载阻力,投放后自动展开,滑翔距离比I型会提升很多,具体多少还需要对外形进行气动测试,但估计不会少于10公里。
这大大提高了投弹飞机的安全问题,对一些目标发动打击时,如果雷达不行或者受到破坏,很可能对方根本无法发觉。
最后,II型整体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显然能适配很多战机,同时这种设计也可以判定,II型应该不止当前这一种炸弹,应该有其他型号,比如提高钻地能力的,比如提高飞行距离的,还有可能弹头也不同,大当量、燃烧弹、云爆弹、干扰弹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家族体系,大大丰富使用环境。
以上就是初步拆解逆向得到的答案,同时也能看出来两国在精工方面的巨大差距。
这不是手搓能不能搞定的问题,这是大规模工业制造的差距。
实验室完成和工业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就像是‘可控核聚变’技术,最重要的是‘可控’两个字,这是工业技术,材料学方面东西,不可控那叫氢弹,核聚变本身早就实现了。
宝石路II型这边王耀堂没再关注,这玩意跟自己暂时没什么关系了,他现在更看重周显军。
周显军:哼,现在想起我了,之前你们还让我走!
老周到底有没有傲娇王耀堂也不知道,但终究还是拜倒在他的金钱攻势之下。
有了宝石路1型作为参考,最基本的滑翔增程+风标导航完全能用机床手搓出来,单纯测试落点又不需要装药,从红星厂弄架运5就能上天做实验。
不过手搓一个做实验,效率肯定不如手搓10个做实验数据收集的快,起飞一次,肯定不如起飞十次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目标测试的快。
他们运5飞1小时就要300升油,这种实验还是需要不少经费的。
在完全看不到量产希望的情况下,厂子里是不会给这些实验批经费的。
别说什么没长远目光,不重视研发,现在各大研究所都特么没经费,即便让你研究出来又如何,7712还丢在实验室吃灰呢,这种重复研究毫无意义。
王耀堂:不,我认为很有意义!
什么叫落后技术,你不落后我还不敢卖呢。
王耀堂一句‘钱多多,随便造’成为实验小组的中心思想,周显军带着一群人是真的放飞自我了,把王耀堂当冤大头,之前一些零散的乱七八糟想法也搓出来进行实验。
对此王耀堂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不过是一点电费、钢材、铝合金罢了,这帮人没黑天没白天的搞,他怎么会吝啬一点点花费,如果有需要他连三轴数控机床都能搞来。
这不是5年前了,现在想搞这个就是一句话的事。
并不是说有宝石路1进行参考就能很快摹仿出成品,首先投弹的机型就完全不同,王耀堂要求的是运5平台。
运5最大平飞速度只有260公里,运5B估计不会超过300,这与各国主流战机完全没有办法相比,宝石路1百分百不适合这个速度。
这种不计成本的大规模实验下,制造材料、气动外形一点点缩小范围,大约个多星期就确定下来,因为初始速度并不快,投弹高度被确定在400-1000米,实验弹圆概率误差就缩小到80-150米之内,相比之前的500米是大幅度提高。
实际投弹中,肯定还要飞行员目测瞄准或结合简单的火控雷达系统,会受到各种外界包括天气等等影响,实际圆概率误差会在100-200之间。
至于滑翔技术,因运5速度太低,投弹高度也比较低,最终射程只有1500公里……
怎么说呢,意义还是有的。
另一种半主动激光制导上,四象限光电二极管阵列是从收录机、示波器上拆的,光学玻璃是从镜头上拆的,指使激光是拆的徕卡的工业测距仪。
王耀堂敢说,周显军就敢信。
人家宝石路1、2型都能搞来,这些又不是违禁品,太大批量不好说,千八百套真不是问题,全球那么多华人地下势力,一家弄上一部分就足够用了。
不过这个制造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好在有之前风标制导的成果在,弹体外形、滑翔翼这些已经定型了,换个导引头和尾部内置小型压缩空气瓶,压缩瓶用弹簧复位球阀做开关,接受导引头传来的机械信号,高压空气通过管道推动尾翼的气动活塞,驱动4片钢板冲压的可动尾翼实现弹体±15°偏转。
当然,说起来简单,导引头接收到的激光信号后要计算偏转角度,根据公式计算出尾翼调整的角度,再把这种信息转化成机械信号,要反复测试,要提高计算能力,提高机械精度等等……
短时间内根本没可能完成,不过周显军团队倒是心态很稳,老板有的是钱!
在国际庄的这段时间,王耀堂也不是心思都放在航弹上,毕竟他也搞不懂,还是经常在红星厂呆着,关心运5上。
首先就是命名,运5在王耀堂的干预下都快成为一个系列了,都喊运5分辨起来太难了。
军用版本:
攻击机:运5B
舰载机:运5B2
侦察机:运5B3
民用版本:
短途客机:运5A
运输机:运5A2
分了下系列,看起来就直观多了,另一边风洞测试也做好了,唐俊这边根据结果出了一套升级方案。
“首先是发动机,更换同类型的波兰ASz-62IR活塞发动机,输出动力增加200马力……”说着,唐俊稍稍犹豫后说道:“其实更换涡桨发动机更好,功率密度和高空效率……”
“不要,太贵,运5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便宜,便宜,还是他妈的便宜!”
“可长期运营下来……”
“根本就没有长期。”王耀堂一摆手,“我第一批客户是全球各地的独立武装,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他妈的存在多长时间,你跟他们说长期运营,太招笑了。”
“第二批客户会是非洲、南美那些穷国,他们只关心价格,至于后续运营,他们的领导宝座都不知道能坐多久呢,他们也不需要考虑长期运营,太招笑了。”
唐俊擦了下头上的汗,当我没说。
“那还换不换波兰的发动机?”唐俊问道。
“原本的发动机是国产的吗?”
“是,株洲的厂子生产的,仿制的毛子AIII-62IR型9缸星形气冷活塞发动机,58年就产出来了,所以运5的价格才这么便宜。”
“没有进行后续开发?你说采购波兰的发动机不也是活塞的?”王耀堂皱眉问道。
“活塞动力的,株洲转向开发了小型化的活塞-6,其他研究方向转向了涡喷和涡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