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六章 二百万两加五百万两(1 / 1)
更令人惊讶的是,邮政司的人员规模竟然达到了万余人!如此庞大的团队,每个月的薪酬开销就高达二十几万两。然而,这并没有让张好古感到担忧,反而让他心中暗自欢喜。
这些数字在大殿上引起了一阵嗡嗡声,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不过,他们的议论声中并没有太多的质疑,反而透露出一种期待和兴奋。毕竟,邮政司的发展如此迅速,给朝廷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利润,谁不希望这样的好事能继续下去呢?
黄道周在百官的瞩目下,表面上是没有显得丝毫变化,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啊!谁能不羡慕嫉妒呢?恐怕谁都想不到吧,我居然也能有如此扬眉吐气的一天!要知道,我所负责的这个部门,其收入竟然已经赶上了一个大省的税收!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目前的情况而已,业务仍在不断地向上增长,而且增长的势头还非常迅猛。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仅仅只是周边地区的业务,如果能够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全国,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爆发呢?那又将会是一个怎样惊人的数字啊!
龙座上的崇祯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忖着:“当初为何会做出那样的决定呢?砍掉驿站,原以为它只是个无用的累赘,却未曾料到如今的邮政司,不过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实际上却依旧承担着驿站的职能。”
他凝视着下方的官员们,心中不禁感叹:“看看这小小的邮政司,仅仅在周边这么一个小范围内,竟然就能创造如此之多的利润。若是将其规模扩大至全国范围,那收益必定不可估量啊!”
崇祯暗自估算着,如果真能实现全国性的邮政网络,保守估计每年的收入肯定会超过千万两白银。如此一来,又何必再去征收那令百姓们苦不堪言的人头税呢?
想到这里,崇祯的心中涌起一股懊悔之情。他不禁反思起自己当初的决策是否过于草率,没有充分考虑到驿站所蕴含的潜在价值。
有功就得赏啊!这可是自古以来的惯例。一省大员,那可是三品大官啊!可这黄道周呢,他才刚刚升到四品而已,这要是再给他升官,是不是有点太快啦?不过呢,他毕竟也是个老臣了,这么多年来也算是兢兢业业的。虽然我对他这个人不是很喜欢,他那性格也太耿直了些,一点都不会转弯抹角的,不然的话,我早就给他升官啦!
不过呢,他现在在邮政司做主官,这一年来也还算是老实,没有像以前那样总是硬刚我。既然如此,那就给他个从三品吧,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奖励啦!
想到这里,崇祯帝便开口说道:“众卿家啊,邮政司这一年来可是立了大功啊!这功劳可不能埋没了,必须得赏!朕打算给邮政司的主官黄道周升一级,众卿家意下如何啊?”
皇帝都已经发话了,而且邮政司的利润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大家都看在眼里呢。所以,其他人自然也不愿意去得罪皇帝和黄道周啦,于是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同。就这样,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紧接着,崇祯帝便下令让翰林院赶紧准备好圣旨,等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再正式宣告这个消息。
黄道周做完述职报告后,终于轮到了宋应星。尽管宋应星同样担任着大明皇家研究院的主官一职,但他的品级却一直未能得到提升,仍然只是张好古为他极力争取到的正六品。不过,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他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为官的时间实在太短,这成为了他仕途上的一块短板。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宋应星在皇家研究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据他介绍,皇家研究院下属的各个工厂总计向朝廷上缴的利税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两白银!而其中,有两百万两被用于支援周口店研究院和修路工程。也就是说,再加上各个工厂的薪资支出、建设费用以及其他各种开支,皇家研究院的毛利润竟然超过了千万两!
当这个惊人的数字从宋应星口中一一说出时,整个大殿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嗡嗡作响。与黄道周作报告时的小声议论不同,此刻人们几乎是在大声喧哗,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有难以置信的惊叹,有对这一数字感到诧异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对宋应星的成就表示钦佩和赞赏。
当崇祯帝听到这个数字,差点没控制住自己,从龙椅上站起来,脚趾头都用力扣地了,不过不亏是做皇帝的,还是强自控制住了自己的举动,没有失去皇帝的仪态。
起初,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然而,当他回过神来,意识到这并非幻觉时,一股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瞬间涌上心头。
尽管他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嘴角的上扬却无法掩饰,仿佛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牵引。这细微的变化,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被周围的人尽收眼底。
邮政司那二百万两银子,原本是要上缴给户部的。然而,如今研究院的这五百万两银子,却完全由他自己支配。这意味着,他的私人小金库瞬间变得充盈起来。
不,不,“小金库”这个词似乎有些不够贴切。他心里暗自琢磨着,应该称之为“内帑”更为合适。毕竟,“内帑”这个词更能体现出这笔财富的特殊性质和重要地位。
想到这里,他差点笑出声来,“哈哈,内帑!”这个词在他口中反复念叨着,仿佛是一种珍贵的宝物。
这么多的银子,最大的功臣是张好古啊,想到这里。
崇祯帝第一时间看向张好古。然而,令他惊愕的是,张好古竟然毫无反应,依旧低着头,眯着眼睛,仿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一切都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