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 > 第608章 刑场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议论

第608章 刑场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的议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些人,是刑场中最痛苦的一群。他们背负着秘密,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他们对何玉凤的评价是完全正面的——她是“侠女”,是“恩公”,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亮。她的死,对他们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意味着灾难的开始。他们对何玉凤裸尸的“指指点点”,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充满了敬畏与不舍。

四、曾受何玉凤迫害者:大仇得报的快意,深入骨髓的恨意

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曾被何玉凤伤害过的人,或是其亲友。

一个穿着体面,但脸上带着一道狰狞刀疤的中年男子,此刻正激动得浑身发抖。他是某个被何玉凤灭门的小吏的远房亲戚,当年侥幸逃脱,脸上的刀疤就是拜何玉凤所赐。“死了!她终于死了!哈哈哈!苍天有眼啊!”他几乎是歇斯底里地笑着,眼泪却流了下来,那是积压了多年的恐惧、仇恨与痛苦在这一刻得到宣泄。他会毫不避讳地指着那具无头裸尸,对着身边的人讲述何玉凤当年的“暴行”,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刻骨的恨意。“你们看!这就是恶有恶报!让她再狂!让她再杀!现在连头都没了!活该!”他甚至想冲上前去,对着裸尸再踏上几脚,以解心头之恨。

还有一些商家,或许因为不肯向何玉凤缴纳所谓的“义捐”而被打砸抢烧,损失惨重。他们此刻也站在人群前排,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这下好了,生意能做安稳了。”一个掌柜模样的人抚着胡须,语气中带着轻松,但眼神依旧警惕。他们对何玉凤的评价是彻头彻尾的负面——她是强盗,是破坏他们安稳生活的罪魁祸首。她的死,意味着他们可以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他们看着那具尸身,就像看着一个终于被清除的巨大障碍,心中只有快意,没有丝毫怜悯。

五、官场中人(非权贵阶层,如小吏、捕快等):复杂的职业视角,维护秩序的认同与对“功过”的审慎

在靠近监斩官魏承嗣的地方,站着一些穿着公服的小吏和捕快。他们的态度相对克制,但也各有心思。

一个老捕快,见惯了生死,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追了她这么多年,总算结案了。”他低声对身边的年轻捕快说,“这女人,太狡猾,也太能打了,弟兄们折了不少在她手里。”他对何玉凤的评价,更多是基于职业角度——一个极其危险、难以对付的“重犯”。他承认何玉凤的能力,但也坚决执行抓捕她的命令。在他看来,维护朝廷的律法和秩序是他的天职,无论何玉凤有何种理由,杀人犯法就该伏法。对于那具尸身,他更多的是“任务完成”的解脱感。

一个负责文书的小吏,则显得有些官僚气:“此獠伏诛,实乃朝廷之福,百姓之幸。魏大人运筹帷幄,功不可没啊!”他更关心的是这件事的“政治意义”以及如何向上级汇报。他会强调何玉凤的“罪大恶极”和朝廷的“雷霆手段”,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和“吏治清明”。对于何玉凤的裸尸,他视之为一件“处理完毕的证物”。

六、对何玉凤裸尸的指指点点:从躯体到象征意义的延伸

刑场上那具无头的裸尸,是所有目光和议论的焦点。

对“身披红衣”的解读:何玉凤伏诛前身披红衣(如前所述),这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议论点。“红衣服啊……怨气重哦……”“听说穿红衣死的,魂魄不散,会回来报仇的……”这是平民百姓的迷信解读。而在一些书生或有心人看来,红色或许象征着她不屈的意志、炽热的情感,或是对这个灰暗时代的一种控诉。不过也有人说她被游街示众和砍头的时候,已经被扒光了衣服,全身赤裸了,不存在红衣怨魂一说。

对“姿态”的想象:即使失去了头颅,裸尸残留的姿态也会引发联想。“你看她身子还挺得那么直,死了都不服软!”“哼,犟种!到了阴曹地府也是个刺头!”这既是对其性格的某种认可,也夹杂着嘲讽。

对“衣物”与“随身物品”的关注:尸身上的其他特征,比如特殊的服饰、配饰,也会成为议论的素材。“她还戴着唇环和舌环呢……还有肚脐眼上也有脐环,肯定是个风流的荡妇!”“她身材真是不错哦,可惜了……”这种议论往往带着猎奇心理和对逝者的不尊重。

对“残缺”的反应:失去头颅的裸尸,是一种极致的残缺和暴力的象征。有人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避之不及;有人则会从中感受到朝廷“杀鸡儆猴”的威慑力;而对于同情者,则是无尽的悲凉与愤怒。

魏承嗣坐在高台上,听着下方隐约传来的各种议论,看着那些或恐惧、或快意、或麻木、或悲痛的面孔,以及他们投向那具无头裸尸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他心中的“五味杂陈”,或许正源于此。“秩序”似乎恢复了,但这种秩序之下,是如此多的裂痕与矛盾。何玉凤死了,但她所代表的问题,以及她在人们心中激起的不同回响,却远未平息。那具静静躺在那里的无头裸尸,仿佛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每个人的心头,也悬在这看似稳固的“秩序”之上。

人群的议论还在继续,如同潮水般涌动,围绕着“玉罗刹”何玉凤的生与死,诉说着各自的立场与命运。而刑场中央,那具失去生命的裸尸,在秋日的阳光下,渐渐失去温度,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映照出人性的光谱和时代的印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