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知足常乐(1 / 2)
事情果然没出林牧预料,李畅得到消息后,立马召开议事,准备发兵收服北方。
既然朝廷已经失去了正统性,也是时候灭亡了。
如今的起义军拥兵五十万,且日夜操练、兵甲齐备,称得上是兵强马壮。
不过仗该怎么打,还需要斟酌一番。
有人说,咱们兵精将足,完全可以横推天下;
有人说,需要谨慎一些,北方一直在战斗,活下来的都是精兵,以一敌三绝非良策;
更有人说,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先将京城拿下再说,再逐一清除西北军和异族;
林牧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联合西北军,共同对抗朝廷和异族联军。
若能战而胜之,以起义军的威势,西北军未必会选择敌对。
许以高官厚禄,未必不能让对方臣服。
毕竟,无论经济、人口、粮草、兵力,起义军都是最强一方。
形势比人强,西北军即便想要称王,也得掂量掂量。
所以,不妨先派人与西北军取得联系,以民族大义先促成此次联手再说,往后再徐徐图之。
听见林牧的建议,李畅不由开怀大笑,直言林牧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
而且西北缺粮,自己这边可以为对方提供部分粮草,如此一来,联手之事大有可为!
至于林牧这二十来岁的愣头青为何能出现在核心议会上?
不是别的,只因杀的太狠了……
南方官员和世家大族几乎被屠戮一空,寒门士子想进核心圈不容易,领导层又大多都是武将,缺人啊!
加上曹欣她爹乃是起义军高层,林牧能混进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方向定下之后,众人又建议李畅称王,否则师出无名。
就连西北军都已称王,李畅若不开府建牙,如何册封文武百官?
此乃必要之事,韬光养晦这么久,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对此,李畅并未拒绝,草草走了个形式,被众人推举为楚王。
随后李畅便开始册封文武百官。
曹文渊被封为前军都督、征北将军!
就连林牧都被封了个参军,曹欣受封参将,与曹文渊领五万前军先行……
哦,曹文渊自然是林牧的便宜岳父。
半个月后,西北军那边终于传来消息,同意与起义军结盟,共同出兵。
这倒是一点也不意外,谁让西北军缺粮呢?
中原和西北地界面积虽大,可两年大乱斗打下来,早已民不聊生,若是不与起义军联盟,迟早会被活生生耗死。
策略定下之后,曹文渊当即带领五万大军渡江,西北军也同时出击。
朝廷方面得到消息后,顿时乱作一团,不得不许以重利,让异族去牵扯西北军,朝廷则派遣大军南下拦截。
不得不说的是,朝廷派出的统帅确实不凡,用兵极为老辣。
就算曹文渊亲自领兵,又有林牧出谋划策,也只斗了个旗鼓相当。
不过随着林牧对战场慢慢熟悉,逐渐将兵法韬略融会贯通,胜利天枰便开始倒向起义军一方。
他这个参军,也就相当于军师。
排兵布阵有曹文渊,他只需要出谋划策即可。
分兵之时,则与曹欣一同领兵作战,在熟知敌人信息后,计谋不断,屡立大功。
一时间,声名鹊起。
莫说起义军,就连朝廷和异族都知晓了林牧大名,如临大敌。
时间飞逝,大战不息。
这一仗,从开春鏖战至秋收,直到立冬前夕,起义军凭借强大底蕴,才终于打到京城附近。
至于西北军,却依旧在和异族纠缠,双方斗了个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得谁。
眼看京城被数十万大军围困,异族又无法前来支援,文武百官顿时乱作一团。
要不是起义军以前的所作所为太过狠厉,怕是早就有人建议开城投降。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天气越来越冷,京城附近早已坚壁清野,若坚守下去,未尝不能将起义军逼退。
京城作为天子脚下,百姓倒是颇为拥护,再加上文武百官不敢投降,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着实不易。
毕竟,这可是一座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超级巨城!
而且京城的储备粮,足够百万人度过这个冬天!
对此,哪怕林牧智计百出,也无可奈何。
只能建议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逐步瓦解对方士气。
没办法,谁让对方压根不信投降免死呢……
以前实在是杀得太狠了!
眼瞅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坚固的城池又难以攻下,起义军内部都有了退兵的念头。
这也是无奈之举,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又是长途远征,运粮殊为不易,剩余粮草根本挺不过这个冬天。
京城久攻不下,不退兵又能如何?
至于去支援西北军?
别闹,隔着上千里地呢……
然而,就在李畅准备下令撤兵,准备来年再战之时,京城内却突然大乱,甚至有人打开了城门,欲要投降。
一问才知,原来是皇帝病故!
说来这位皇帝也是可怜,身为帝王,却掌握不了权力,犹如傀儡一般被文官摆弄,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想来这位皇帝整日郁郁寡欢,眼瞅着就要成为亡国之君,这才病死的吧。
皇帝一死,京城百姓最后一丝念想也没了,不投降还能如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连守城武将都不愿拼死抵抗,反正死的又不是他们。
武将本就被文官压制,能捞几个钱?
罪不至死啊!
有了带路党,起义军顺利进城。
让满朝文武和世家大族感到诧异的是,起义军接受城防后,并没有滥杀无辜。
毕竟这里乃是京城,即便王朝落幕,也该有自己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