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徐氏略记 > 第478章 唐朝检校员外郎徐揖

第478章 唐朝检校员外郎徐揖(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徐揖,其先辈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家族以儒学传家,家风醇厚。他自幼浸润于家学之中,聪慧好学,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学识与沉稳的品性,对经史子集有深入钻研,尤其精通典章制度,为日后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年时期,徐揖凭借扎实的学识与家族声望,通过科举入仕,最初担任地方幕僚。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尤其在户籍整理与赋税核查工作中,展现出出色的行政能力。当时地方户籍混乱,不少豪强地主隐匿人口以逃避赋税,导致民生负担不均,官府财政受损。徐揖主动请缨,深入乡野核查,制定详细的登记流程,严格区分良民与隐户,仅用半年时间便厘清当地户籍,追缴拖欠赋税,既充实了地方府库,又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其办事效率与公正态度深受上司赏识与百姓赞誉。

因地方政绩突出,徐揖被举荐入京,担任吏部主事,负责官员考核与任免的辅助工作。吏部事务繁杂,涉及官员众多,极易滋生徇私舞弊之事,但徐揖始终坚守原则,以才干与品德为标准考核官员,从不接受请托贿赂。有一次,一位地方官员托人携带重金登门,希望他在考核中给予优评,徐揖当即拒绝,并将此事上报,依规处理了相关人员,其刚正不阿的作风在吏部传为佳话。任职三年间,他协助筛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为朝廷行政体系的高效运转注入活力,得到吏部尚书的高度认可。

随后,徐揖因表现优异,调任地方任县令。到任后,他发现当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每逢雨季便洪水泛滥,淹没农田,百姓苦不堪言。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亲自勘察河道地形,走访当地老者,制定科学的治水方案。他带头捐出俸禄,募集民力,历时一年修建了三条灌溉渠道与两座防洪堤坝。工程竣工后,当地不仅彻底解决了洪灾问题,还新增灌溉农田千余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生活逐渐富足。此外,他还重视教育,修缮当地书院,聘请名士讲学,鼓励子弟求学,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数年后,徐揖因治水与兴教功绩被朝廷召回,晋升为检校员外郎。这一职位虽为员外官,但需参与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与政策的参议,责任重大。当时朝廷正商议税制改革,各方意见分歧严重,徐揖基于此前在地方处理赋税的经验,提出“轻徭薄赋、分类施策”的建议,主张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赋税标准,同时减免贫困地区的赋税,得到宰相与皇帝的采纳。税制改革推行后,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检校员外郎任上,徐揖始终保持勤勉务实的作风,参与了多项重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无论是边防军备的调配,还是地方灾情的赈济,他都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还多次奉命巡查地方,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对于发现的贪腐官员与不作为现象,毫不留情予以弹劾,维护了朝廷纲纪。

徐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着,深受同僚敬重与百姓爱戴。他始终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信条,无论是地方基层还是朝廷中枢,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晚年时,他因积劳成疾请求致仕,返乡后仍不忘关注民生,时常向地方官员提出利民建议。去世后,当地百姓为其立祠纪念,朝廷追赠官职,以表彰其一生的功绩与品德。

徐揖的一生,是古代正直官员的缩影,他的才干、品德与奉献精神,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典范,其事迹也在地方史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