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十年后(1 / 1)
星舰在河外星系的尘埃中穿梭了整整七个月。领航员叫阿澈,是当年银翼星云观测站领航员的孙子,他怀里那枚稻穗标本的穗芒上,还留着银翼能量体的蓝光印记。舱壁上的孩童画作被星尘蒙上了薄薄一层灰,却依旧能看清蓝星稻田里的稻草人、灵界连星草缠绕的界碑——那些色彩在星舰的冷光下,像团不会熄灭的暖火。
“还有三天抵达‘雾隐星系’。”智能系统的提示音打破了寂静。阿澈调出星系图谱,屏幕上的雾隐星系像团被墨染过的棉絮,无数暗物质星云缠绕着恒星,连最先进的探测器都无法穿透。团队选择这里,是因为捕捉到过疑似液态水的信号,尽管所有人都清楚,这更像场与未知的豪赌。
舱内的稻种忽然躁动起来。来自蓝焰行星的红蓝稻种开始释放微量热能,在培育罐壁上凝结出细小的水珠;灵界的水晶稻种则与银翼稻种的穗芒交织,形成一张发光的网,将所有种子护在中央。阿澈盯着监测屏上跳动的基因序列,忽然发现它们在进行新一轮融合——蓝焰稻的抗高温基因、水晶稻的能量转化基因、银翼稻的辐射防护基因,正像拼图般嵌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dNA链。
“你们早就知道要去哪里,对吗?”阿澈笑着抚摸培育罐,指尖传来稻种震颤的频率,像在点头。他想起祖父说过,这些种子比任何星图都靠谱,它们的基因里藏着穿越星海的记忆,能在千万种环境里,找到活下去的密码。
抵达雾隐星系的第三天,他们在一颗被暗物质包裹的行星上,发现了奇迹——行星的极地冰层下,竟藏着片温热的海洋,海水里漂浮着会发光的透明藻类。阿澈穿着防护服,跪在冰面上,将第一粒融合稻种埋进冰层与海水的交界处。种子接触到海水的瞬间,外壳裂开,根须像触须般散开,立刻与透明藻类缠绕在一起。
“它们在交换养分!”团队的生物学家惊呼。监测数据显示,稻种向藻类输送了能抵御暗物质辐射的酶,而藻类则为稻种提供了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这种共生速度,比银翼星云快了整整五倍,仿佛这些跨越了无数星系的生命,天生就懂得如何彼此救赎。
三个月后,雾隐行星的冰原上,长出了第一片带着蓝紫光芒的稻浪。稻穗的下半部分像水晶般透明,裹着发光的藻类;上半部分则长着银翼状的穗芒,星砂在暗物质的映衬下,泛着诡异的红光。最神奇的是,它们的花粉能在暗物质中传播,落在冰层上就会凝结出液态水,像给这颗死寂的星球,带来了会下雨的云。
阿澈在冰原上建起了观测站。每个夜晚,他都会坐在稻浪边,看着透明的稻叶里,藻类的光芒随稻穗的呼吸起伏,像无数颗装在叶子里的星星。有天夜里,他忽然听见冰层下传来细微的声响,凿开冰面后发现,一群从未见过的生物正围着稻根游动——它们长着像蓝星鱼类的尾鳍,却有着灵界生物的透明躯体,身上的光斑与稻叶里的藻类同步闪烁。
“是新的邻居。”阿澈对着通讯器轻声说,把生物的影像传回蓝星与灵界。屏幕那头,星际稻博馆的研究员——当年的羊角辫少女,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老者,正带着新一批外星孩童围观影像。孩子们的种族各异,有火星红皮肤的,有银翼星云能量体凝结的光形态,还有雾隐星系刚发现的冰原生物幼崽,他们指着屏幕里的稻浪,用各自的语言叽叽喳喳,却在看到稻穗发光的瞬间,同时发出了惊叹。
变化在星系间蔓延。雾隐稻种的基因被传回灵界,与连星草结合后,长出了能在暗物质中存活的“隐星草”,灵界的长老们用它编织成新的界碑,界碑上的符文在暗物质中会发出指引的光;蓝星的科学家则根据雾隐稻与藻类的共生原理,改良出能净化海洋塑料的“清道夫稻”,在太平洋的垃圾带里,稻根与微生物合作,将塑料分解成可供生长的养分;火星的稻草林里,新结的稻穗能释放出模拟蓝星晚霞的气体,红土上的居民,第一次在火星的天空中,看到了橘红色的“夕阳”。
十年后,雾隐星系的观测站迎来了第一批访客——灵界的小灵童与蓝星的孩子,他们乘坐着用连星草纤维与星砂合金制成的新型星舰,舰身的窗户是用灵界水晶稻的穗壳打磨而成,能透过暗物质看到远处的恒星。小灵童们带来了灵界的水晶稻种,与雾隐稻杂交出的新品种,能在暗物质风暴中结出带着符文的稻穗;蓝星的孩子们则带来了清道夫稻的种子,教冰原生物如何用稻根清理冰层下的杂质。
观测站的墙壁上,新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有雾隐生物与稻穗共舞的场景,有灵界符文与暗物质交织的图案,还有蓝星的稻草人站在冰原上的想象画。阿澈看着这些画,忽然发现祖父留下的稻穗标本,穗芒上的蓝光与雾隐稻的红光、水晶稻的蓝光交织在一起,像把三代人的记忆,都锁进了这枚小小的稻穗里。
消息传到银翼星云时,那里的能量体正经历着蜕变。它们吸收了银翼稻种的基因,从萤火虫般的光点,演化成能凝聚成固态的形态,其中一个能量体甚至模仿蓝星孩童的模样,做出了纸飞机的形状,在稻浪中飞舞。领航员的后代——一个能与能量体对话的少女,笑着把雾隐稻种交给它:“去把这个带给更远的朋友吧。”
纸飞机形状的能量体带着稻种,飞进了银翼星云的深处。三年后,它传回了影像:在一个被黑洞引力拉扯的星系边缘,雾隐稻种与银翼稻种结合,长出了能抵抗黑洞潮汐力的“锚稻”,它们的根须像锁链般扎进小行星,稻穗则朝着黑洞的方向弯曲,将黑洞的能量转化为安全的光能,像给危险的星系边缘,系上了条发光的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