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禁卫军 > 第442章 朝阳视察

第442章 朝阳视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戈辉看完坦克就和成雨告别,时间不早,该走了。

大半天时间,匆匆忙忙看完三个工厂,没有太大的感觉。北方特区在发展,特区的工厂不断推出新产品,一切向好。

戈辉今天不打算回新奉天,既然来了,就都看一圈。

第二天,他去北票看英法美德四国的超大型钢铁厂,看着铁矿石精矿粉和焦煤,被蚯蚓小火车运进厂区。

朝阳到北票和阜新还没有通超级铁路,但是早就修通了窄轨铁路,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行,足够满足两地八个钢铁厂的运力需求。

第三天,他去了阜新的四个钢铁厂,和北票的四个钢铁厂一样,都是采用的托马斯底吹碱性转炉。这也是戈辉特别要求的,不要平炉钢,只要转炉。就是为了以后方便改成顶底复吹式转炉。

朝阳钢铁厂,朝德厂区和朝美厂区都是碱性平炉,平炉不是不好,但是不需要全是平炉。再说,以后的方向是转炉,是顶底复吹式转炉,耗能较高的平炉早晚是要被淘汰的。

就这样,27号和28号两天,戈辉都在看钢厂,29号看了朝赤铁路工地,然后又去了朝阳电视机超级工厂,目前的产能还维持在五百台。正式的标准生产线,正在锦西机床厂制造,一月十号左右才能运到电视机厂,安装调试结束,正式生产估计得月末了。

目前,电视机已经成了期货了,连一月末的产能都被预定出去了。而且绝大部分都是17寸,14寸的只占了一成不到。

朝阳电视机厂也转入按订单生产,不再是14和17寸各一半。

特斯拉教授团队已经专门分出一组,研发21寸的黑白电视,剩下了开始研发彩色电视。

戈辉提示过,需要三个独立的电子枪,三基色电子束。具体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他也不记得从哪里听来的,好像单枪也能实现三基色电子速。

事实上,戈辉不提示,特斯拉教授也大胆假设了三个独立电子枪,应对不同的颜色,基本上是三元色的原理,什么时候研发出来,没有具体时间表,但是特斯拉的团队有信心在未来的几年内,搞定这个事情。

几年吗?听这意思五六年的事情,也就是一九一五到一九一六左右吧!还是很快的,看来黑白电视要被嫌弃了。

30号去了锦州港区,去看了锦州钢铁厂的纯氧顶吹式转炉。如果没有后来的顶底复吹式转炉,纯氧顶吹将成为绝对的主流。

锦州钢铁厂的奥匈国总工,也是联合钢铁学院的教授,他介绍道:“纯氧顶吹式转炉,可以吹炼温度较低的平炉生铁,因而节省了高炉的焦炭耗量,且能使用更多的废钢。由于转炉炼钢速度快,炼一炉钢约十分钟(平炉则需七小时),负能炼钢,节约能源,转炉炼钢肯定能成为以后炼钢的主流。”

戈辉有时候就感叹,贝斯麦在发明底吹空气酸性转炉的时候,就提出过用纯氧炼钢的设想,为什么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奥地利人研发出来?难道只是因为解决不了钢水中氮和其它有害杂质的问题吗?到底是差了哪一步呢?

奥匈国总工,还告诉戈辉:“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将会用于下两个转炉的改造过程中。还有纯氧底吹炼钢技术的研究,也在稳步推进中。很有可能在今年五六月份,搞定碳氢化合物包裹的双层套管底吹氧枪,到时候,纯氧底吹+顶吹,顶底复吹式转炉,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实现。”

三到五年吗?那不就是最迟在一九一五年结束前实现吗?会这么快吗?那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的炼钢技术啊!戈辉觉得这太不可理解了,自己的确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但说老实话,作用有限。

“碳氢化合物包裹的双层套管底吹氧枪,这么容易搞定吗?”戈辉问道,他实在想不明白,太匪夷所思了。

奥匈国总工摇头,说道:“如果不是因为意外,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否则很难。”

“额?什么意思?什么意外。”戈辉问道。

“具体什么意外,我也不清楚。”奥匈国总工说道:“特区工业局的凤凰技术大厦里,在做实验的时候,因为操作失误,意外发现碳氢化合物在燃烧时有一定的阻隔温度的作用,阻隔或延缓高温入侵。我们从这个意外的过程,受到了启发。”

哈?戈辉差点惊掉下巴,还能这样?看来自己漏掉了什么,应该回去找刘文涛聊聊。

“碳氢化合物保护双层套管的方法,就这样被我们借鉴到了。我们在双层套管的外层通入柴油等碳氢化合物,通过燃烧或者热传导降低氧枪内层温度,防止因为高温导致防火材料过快损耗。”奥匈国总工感叹道:“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搞定这个,这真是个美丽的意外。”

戈辉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美丽的意外。

奥匈国总工继续说道:“我们用大学实验室里的三吨小转炉作测试,发现,碳氢化合物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形成保护层,能减少氧枪与炉衬的直接摩擦,降低同步损耗速度。通过调节碳氢化合物的流量,可以控制氧枪喷射的氧流强度,改善熔池搅拌效果,提升脱碳效率。”

“但是”说完好的一面,再说不好的一面,奥匈国总工继续道:“这个过程很不好控制,有效时间很短,我们还需要继续攻关,延长有交时间。可以肯定,方法是对的,只是后面的路还很长。这条路,至少还要走三到五年。”

“好饭不怕晚,我等得起。”戈辉说道。后世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实现的,三到五年算长吗?

奥匈国总工摊开手,两只手抖了又抖,终于说道:“其实我更想说,这不是意外,这是尴德在刻意照顾北方特区,为什么这样的意外没有发生在欧洲,没有发生在美国,偏偏是在北方特区。你们肯定是做对了什么,让尴德满意,所以……”

他没有说下去,但戈辉知道他想说什么。戈辉并不相信尴德在这里起了作用,只相信是因为持续不断的投入,有钱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才会有这样的成果。与其说那是一个意外,不如说是某个人故意那么做,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

说一千到一万,还是钱的问题,各种研究都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之上,有钱不一定能出成果,但是没钱肯定出不了成果,所以坚定不移地发展特区经济,才能赚更多的钱搞科研,才能支持特区高质量的发展建设。

戈辉鼓励奥匈国总工:“在对的方向上,坚持长期主义,藐视一切暂时性的困难,北方特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奥匈国总工心中感叹,碰到戈辉这样的执政者,是科研工作者的幸运。

看完了锦州钢铁厂,戈辉坐上朝锦超级铁路,他要回朝阳找刘文涛聊聊。

朝阳大道2号是特区工业局,对面的1号是特区储备银行。两个单位都把着十字街角,刘文涛选这个紧把边的位置,就是为了离特区储备银行近点,去聊贷款方便。但是,1号的特区储备银行已经整体搬迁到新奉天超级环内了。现在的1号只是特区储备银行的分理处,远没有当初总部的气势了。

戈辉是下午2时后到的,事先没通知,刘文涛不知道。等戈辉推门而入,出现在刘文涛面前时,刘文涛确像早就知道样,没有任何惊讶的反应,直接从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后面绕出来,亲自给戈辉泡茶,顺便客套一句:“外面冷吧!喝口热茶暖和一下。”

“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吗?”戈辉开门见山,直接问:“我不来问,你是什么也不告诉我呀!”

“你这话冤枉我了!我比窦娥还冤,每月的报告你都没看是吗?”泡完茶,坐回沙上,刘文涛说道:“没有好消息,怎么可能天天有好消息呢?”

“听说凤凰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意外,产生了新东西。”戈辉提示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