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2 / 2)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七日正会的日子,玄奘又上表请唐王前来拈香。此时,善举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太宗立即安排车驾,率领文武百官、后妃国戚,早早前往寺里。那城里的人,无论大小尊卑,都来到寺里听讲。这时,菩萨对木叉说:“今日是水陆正会,从第一个七日到第七个七日,也差不多了。我和你混在众人之中,一来看看这法会办得怎么样,二来看看金蝉子有没有福气穿上我的宝贝,三来也听听他讲的是哪一门经法。”两人随即进入寺里。真可谓是有缘得见旧相识,般若智慧回归本道场。进入寺里一看,这果然是天朝大国,比娑婆世界还要兴盛,赛过只园舍卫,也不逊色于上等的寺庙招提。那一派仙乐声响彻云霄,佛号声喧哗一片。菩萨径直来到多宝台边,台上的正是明智的金蝉子之相。有诗写道:
万象澄澈,毫无尘埃,大兴的玄奘端坐在高台上。超生的孤魂在暗中赶来,听闻佛法的高人从市井中来。施物根据机缘,心路宽广辽远,出生的意愿随意,藏门为之大开。对众人讲出无量的佛法,无论老人小孩,人人都喜笑颜开。
又有诗写道:
因为云游到法界讲堂之中,遇见了相知的不凡之人。大家一起谈论目前的万千事务,又说起尘世劫难中的诸多功德。佛法如同云彩般舒展,覆盖着群山,教义的罗网遍布太空。检点人生,回归善念,纷纷扬扬的天雨落下,花朵嫣红。
那法师在台上,一会儿念《受生度亡经》,一会儿讲《安邦天宝篆》,又宣读一会儿《劝修功卷》。这时,菩萨走上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声问道:“那和尚,你只会讲‘小乘教法’,可会讲‘大乘教法’吗?”玄奘听了,心中十分高兴,翻身跳下台来,向菩萨拱手说道:“老师父,弟子有失远迎,罪过罪过。眼前这些僧人,讲的都是‘小乘教法’,却不知道‘大乘教法’是怎样的。”菩萨说:“你这小乘教法,无法超度亡者升往天堂,只能在世俗中与人和谐相处罢了;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让亡者升天,能帮助苦难之人脱离痛苦,能修炼出无量寿身,能达到无来无去的境界。”
正说着,司香巡堂官急忙向唐王奏报:“法师正在讲谈妙法,却被两个疥癞游僧拉下来,乱说胡话。”唐王下令将他们擒来。只见许多人把两个僧人推拥进后法堂。见到太宗,那僧人既不抬手行礼,也不跪拜,仰着脸问道:“陛下叫我有何事?”唐王认出了他们,说道:“你们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萨回答:“正是。”太宗说:“你们既然来这里听讲,吃些斋饭也就罢了,为何要和我的法师乱说,扰乱经堂,耽误我佛的大事?”菩萨说:“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无法超度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超度亡者,脱离苦难,让寿身不坏。”太宗神色庄重,高兴地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什么地方?”菩萨说:“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开百种冤结,能消除无端的灾祸。”太宗问:“你能记住吗?”菩萨说:“我能记住。”太宗十分高兴,说:“让法师带你上去,请你上台开讲。”
那菩萨带着木叉,飞上高台,随后踏着祥云,直上九霄,现出救苦救难的真身,手托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手持宝棍,精神抖擞。唐王见状,欣喜地朝天礼拜,众文武官员也都跪地焚香。满寺中的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没有一个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有诗为证。只见那:
祥瑞的云霭缤纷飘散,吉祥的光芒护持着菩萨的身体。在九霄的银河之中,出现了一位慈悲的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着一顶金叶纽、翠花铺就的垂珠缨络,金光闪耀,瑞气升腾;身上穿着一领淡色浅妆、盘着金龙、飞着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着一对映着明月、迎着清风、镶嵌着宝珠翠玉的砌香环佩;腰间系着一条冰蚕丝织成、镶着金边、能登上彩云、触及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带着一只来自东洋、游遍普世、懂得感恩行孝的玉毛红嘴白鹦歌;手中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中插着一枝能洒向青霄、驱散大恶、扫开残雾的垂杨柳。玉环穿过绣扣,金莲稳稳踏在脚下。能在三天之内自由出入,这正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唐太宗看得满心欢喜,几乎忘了江山社稷;文武官员们也都沉浸其中,忘了朝堂礼仪;众多百姓,都念起了“南无观世音菩萨”。太宗随即传旨,让巧手丹青描绘下菩萨的真像。旨意一下,选出了一位善于图绘神灵、见识高远、技艺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就是后来在凌烟阁绘制功臣图像的人。当时吴道子展开妙笔,绘出了菩萨的真形。那菩萨随着祥云渐渐远去,霎时间金光消失不见。只见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面写着几句颂子,十分明白。颂子写道:
“礼拜大唐君主,西方有绝妙经文。路程十万八千里,诚心求取大乘经。此经带回本国,能超度鬼魂出离苦难。若有愿意前往的人,可求正果金身。”
太宗看了颂子,立刻命令众僧:“暂且收了这胜会,等我派人取得大乘经回来,再诚心诚意,重修善果。”众官没有不遵从的。当时在寺中,太宗问道:“谁愿意领朕的旨意,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话还没问完,旁边的法师站出来,在太宗面前行礼道:“贫僧没有什么才能,愿意效犬马之劳,为陛下求取真经,祈求保佑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十分高兴,上前用御手扶起玄奘,说道:“法师果真能尽此忠贤之举,不怕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朕情愿与你结拜为兄弟。”玄奘叩头谢恩。唐王确实十分贤德,就在那寺里的佛像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激不尽,说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如此眷顾?我这一去,定要舍生忘死,努力前行,直到西天。如果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经,即便死也不敢回国,甘愿永远堕入沉沦地狱。”随即在佛前拈香,以此发誓。唐王非常高兴,立刻下令起驾回宫,等待挑选良辰吉日,发放牒文,让玄奘出行。于是车驾回宫,众人各自散去。
玄奘也回到洪福寺。寺里的众多僧人以及他的几个徒弟,早就听说了取经的事情,都来与他相见,问道:“师父发誓要上西天,是真的吗?”玄奘说:“是真的。”他的徒弟说:“师父啊,常听人说,西天路途遥远,还有很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以保全性命。”玄奘说:“我已经发下宏大誓愿,不取真经,就永远堕入沉沦地狱。大概是承蒙王恩宠信,不得不尽忠报国。我这一去,前路渺茫,吉凶难料。”又说:“徒弟们,我走之后,或许两三年,或许五七年,如果看到山门里松枝的枝头向东,我就回来了;不然,我肯定不会回来。”众徒弟把这些话牢牢记住。
第二天早上,太宗上朝,聚集文武官员,写好了取经的文牒,盖上了通行宝印。钦天监上奏说:“今日是人专吉星,适宜出行远行。”唐王十分高兴。这时,黄门官又奏报:“御弟法师在朝门外等候圣旨。”太宗随即宣玄奘上宝殿,说道:“御弟,今日是出行的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还有一个紫金钵盂,送给你在途中化斋用。再挑选两个长期随行的随从,还有一匹银白的马,作为你远行的脚力。你可以就此出发了。”玄奘十分高兴,立刻谢恩,领了这些东西,没有丝毫耽搁的意思。
唐王安排车驾,与众多官员一同送玄奘到关外,只见洪福寺的僧人和他的徒弟们,把玄奘的冬夏衣服都送到关外等候。唐王看到后,先让人收拾好行囊,备好马匹,然后让宫人拿着酒壶斟酒。太宗举起酒杯,又问道:“御弟,你可有什么雅号?”玄奘说:“贫僧是出家人,不敢有称号。”太宗说:“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以根据这经来取个号,叫‘三藏’怎么样?”玄奘再次谢恩,接过御酒说:“陛下,酒是僧家的第一戒。贫僧自从出家以来,就不会饮酒。”太宗说:“今日的出行,和其他事情不同。这是素酒,你只喝这一杯,就算是领了朕送行的心意。”三藏不敢不接受。接过酒,正要喝的时候,只见太宗低下头,用御指捏起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明白太宗的意思。太宗笑着说:“御弟啊,这一去,到西天,什么时候能回来?”三藏说:“只需三年,就可回到本国。”太宗说:“日子久了,年深日久,山路遥远,御弟可饮下这杯酒:宁可留恋故乡的一撮土,也莫贪恋他乡的万两黄金。”三藏这才领悟捏土的深意,再次谢恩,一饮而尽,然后辞谢出关而去。唐王则起驾回宫。究竟这一去会怎样,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