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唐储君 > 第19章 倭国震动 天皇夺权

第19章 倭国震动 天皇夺权(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中臣镰足躬身领命,补充道:“陛下,还需昭告全国,废除苏我氏的苛政,推行大化改新,全面效仿唐制——这既是安民心,也是向大唐表诚意。”

天皇颔首:“准。就以‘遵唐制,绝海盗,睦邻友好’为号,让倭国上下都知道,跟着大唐走,才有活路。”

使者带着国书和中大兄皇子,星夜赶往白江口。薛仁贵的船队正在休整,听闻倭国政变,苏我氏伏诛,老将军捋着胡须笑道:“陛下果然料事如神。”他亲自接见了使者,看着那份写着“愿永为藩属,岁岁朝贡”的国书,又看了看站在一旁、虽年轻却眼神沉稳的中大兄皇子,知道倭国这次是真的臣服了。

“请转告天皇,”薛仁贵对使者说,“大唐乐见倭国拨乱反正。待长安旨意抵达,自会按琉球之例,设立倭国总管府,助你们推行新政。”

使者千恩万谢,带着薛仁贵的回信返回奈良。孝德天皇见信中言辞恳切,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立刻下令:废除苏我氏的土地私有,仿照唐制实行均田制;设立太政官、神只官,分掌政务与祭祀;甚至连服饰、历法、文字,都改用唐式——贵族们开始穿圆领袍,书吏们用汉字书写公文,寺院里响起了大唐的梵呗。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麟德殿宴请各国使者。当倭国使者捧着国书,用生硬的汉语宣读“倭国愿遵唐律,奉大唐正朔,永为藩屏”时,殿内的新罗、百济、高句丽使者纷纷起身祝贺,掌声雷动。

李承乾举起酒杯,望着殿外的晴空,声音洪亮:“朕说过,四海之内,皆可化为一家。倭国归心,海东太平,此乃万民之福!”

他命人取来早已准备好的印信——“倭国总管府”六个大字,与琉球的印信制式相同。又对津守吉祥说:“你回去告诉天皇,中大兄皇子在长安国子监学习,朕会派三十名学者、工匠随你同去,助倭国推行新政。”

津守吉祥泣不成声,跪地叩首:“臣代倭国上下,谢陛下天恩!”

奈良的街头,很快出现了大唐的学者。他们教倭人读《论语》,讲《唐律疏议》;大唐的工匠则指导他们建造唐式宫殿,烧制瓷器。最热闹的是长安来的农技人员,他们带着稻种和铁犁,在田间示范耕作,引得百姓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中臣镰足陪着大唐学者参观新建的太学,看着学生们用汉字抄写《诗经》,忽然感叹道:“多年前,我随遣唐使赴长安,就曾想过,若倭国能如大唐一般强盛该多好。如今,总算得偿所愿。”

学者笑着说:“天下大道,本就相通。大唐不强求诸国同文同种,只求和睦相处,共享太平。”

孝德天皇站在新落成的唐式宫殿前,接受贵族们的朝拜。宫殿的匾额是大唐工匠所题,写着“和乐殿”三个字。他望着远处正在建造的“遣唐使驿馆”,知道从此以后,倭国与大唐的往来,将不再是偷偷摸摸的密使,而是光明正大的朝贡与交流。

朱雀门的旗杆上,苏我氏的首级早已取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崭新的旗帜——蓝底,绣着金色的“和”字,与大唐的红旗在风中并排飘扬。

倭国的天空,终于驱散了苏我氏的阴霾,迎来了效仿大唐的曙光。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白江口那场大火,和大唐水师那面猎猎作响的战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海东的格局,因这场变革,彻底纳入了大唐的秩序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