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唐罗联盟 共剿海寇(2 / 2)
盟约的效力很快显现。联讯驿馆设立不到半月,新罗水师就在济州岛以东发现了苏我雄海盗团的踪迹,立刻派人快马通报登州。薛仁贵接到消息,当即派副将率十艘轻舟驰援,两国水师前后夹击,击沉海盗船三艘,抓获海盗五十余人,虽未擒获苏我雄,却缴获了大量被劫的新罗丝绸和大唐瓷器。
消息传回仁川,金法敏特意举行庆功宴,席间对大唐将领赞不绝口:“若非唐舰来得及时,这伙海盗怕是又要逃之夭夭了!大唐水师的速度,比海东的信鸽还快!”
大唐将领笑着回应:“新罗水师的哨探也厉害,隔着百里就能发现海盗踪迹,这才是制胜的关键。”
互助不仅体现在剿匪上。大唐的农技人员跟着使团来到新罗,教当地百姓种植从长安带来的双季稻;新罗的工匠则进入大唐的造船坊,学习楼船的建造技艺。登州港的新罗商人越来越多,他们带来的人参、海豹皮在大唐很受欢迎,而大唐的丝绸、茶叶在新罗更是供不应求,互市的交易额比往年翻了一倍。
百济和高句丽见唐罗联盟日益紧密,果然按捺不住。百济暗中资助海盗,让他们专门劫掠新罗商船;高句丽则在边境增兵,扬言要“教训依附大唐的新罗”。
金法敏立刻派使者向大唐求援。李承乾接到奏报,冷笑一声:“跳梁小丑,也敢挑衅盟约?”他命薛仁贵率楼船五艘,进驻新罗西海岸,同时传旨百济王:“若再与海盗勾结,大唐将与新罗联军,直捣其都城!”
楼船的威慑力远超想象。当五艘巍峨的大唐楼船出现在百济海域时,百济王吓得连夜召回了资助海盗的使者,还斩杀了几名与海盗勾结的大臣,将首级送往仁川,以示“清白”。高句丽见百济服软,也悄悄撤回了边境的军队,不敢再轻举妄动。
海东的海面上,从此多了一道流动的防线。大唐的楼船与新罗的战船时常在济州岛附近会师,互通情报,甚至联合演练。大唐水兵教新罗人使用床弩,新罗水兵则教大唐人识别朝鲜半岛的暗礁,彼此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金庾信在一次联合巡逻后,对大唐将领感叹:“以前总觉得,大海是隔断,如今才明白,大海也能是纽带。唐罗联盟,就像这海面上的船,同进同退,才能乘风破浪。”
大唐将领指着远处的商船队,笑道:“你看那些商船,以前走这条路要提心吊胆,现在有咱们联防,连船帆都敢挂得更满了。这才是盟约的好处——不止是剿匪,更是让百姓能安稳讨生活。”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正在翻阅海东的商税账册。见唐罗联盟后,登州、仁川的税收都涨了三成,海盗袭扰事件下降了九成,他对裴炎笑道:“看来,以盟约代刀兵,以互助代猜忌,才是长久之道。新罗臣服,百济、高句丽不敢妄动,海东的格局,总算定下来了。”
裴炎补充道:“陛下,新罗王还奏请,想派贵族子弟入长安国子监,学习唐律和兵法。说是‘学好大唐的本事,才能更好地守盟约’。”
李承乾抚掌大笑:“准!不仅要收,还要好好教。让他们知道,大唐的盟友,从来不是附庸,是能一起把日子过好的兄弟。”
春雨又落,打湿了长安的宫墙。海东的海面上,大唐与新罗的战船正并排行进,船帆上的“唐”“罗”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海盗的余孽虽未完全肃清,但一道由盟约、信任和共同利益织成的防线,已悄然横亘在海东的碧波之上。这道防线,比楼船更坚固,比刀枪更持久,因为它守护的,不仅是海疆的安宁,更是两国百姓对太平日子的期盼。
而这一切的开端,不过是长安宫殿里的一次对话,仁川港上的一次会盟。历史的洪流中,刀光剑影或许耀眼,但若要真正安邦,终究靠的是“互利互助”四个字——这是大唐教给海东的道理,也是海东回赠大唐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