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琉球兴修水利 稻产倍增(1 / 2)
琉球山南的稻田里,阿麻和利蹲在田埂上,看着新插的秧苗在水中舒展叶片,手指不自觉地抚过泥土——这泥土里混着大唐农官教的“绿肥”,是用稻草和鱼虾沤制的,据说能让稻子长得更壮实。不远处,一架崭新的唐式水车正吱呀作响,将山涧的清水引入灌溉渠,顺着整齐的田垄,浸润着每一寸土地。
“县丞,您看这渠挖得直不直?”一个皮肤黝黑的农夫扛着锄头跑过来,他叫阿福叔,是山南最老的稻农,起初最反对“唐人的法子”,说“祖祖辈辈种稻靠天,哪用得着这些铁疙瘩”。
阿麻和利站起身,望着那条从山脚延伸到稻田的水渠,渠壁用石块砌得整整齐齐,水流在里面平稳地流淌,没有一丝浪费。他笑着拍了拍阿福叔的肩膀:“比你家闺女织的布还直!当初让你学挖渠,你还说我忘了祖宗呢。”
阿福叔挠着头嘿嘿直笑:“以前是老糊涂了!你看这水,想引到哪就引到哪,再也不用等老天爷下雨,这唐人的法子,真神!”
这话要是放在半年前,阿福叔是绝不肯说的。那时大唐农官王博士刚到琉球,带着图纸和工具,说要修水车、挖水渠,改种双季稻,几乎所有农夫都摇头——琉球的土地是沙质的,向来只种一季稻,亩产最多两石,大家早习惯了“够吃就行”。
王博士没急着辩解,先在县衙后院开了块试验田,亲手教衙役们沤绿肥、插秧苗,又带着工匠们造水车。当试验田的稻子长到半人高,比普通稻田的苗壮实一倍时,农夫们才慢慢围拢过来,眼里多了几分好奇。
“不是我吹,”王博士站在试验田边,手里拿着唐式曲辕犁,“用这犁耕地,一天能顶你们用木犁三天;这水车,两个人就能带动,一天能浇二十亩地;再种上咱们大唐的双季稻种,保准你们亩产翻一倍!”
阿麻和利第一个响应。他把自家的十亩稻田拿出来做示范,跟着王博士学挖渠,看着工匠们把水车架在山涧上。当第一渠清水流进稻田时,围观的百姓发出一阵欢呼,连最固执的老人都点头:“这水,来得真顺。”
消息传开,山南、山北的部落都来请王博士指导。王博士干脆在首里城办起“农技学堂”,每天教农夫们识图纸、用工具,还编了琉球话的歌谣:“挖深渠,架高车,唐稻种,结满仓……”孩子们跟着传唱,连牙牙学语的娃娃都知道“唐稻种”能多打粮。
兴修水利的场面比建城时还热闹。山南的渔民放下渔网,来帮忙挖渠;山北的猎户扛着斧头,来砍水车的木料;学宫的学子们则帮着丈量土地,用唐式的“步弓”(丈量工具)画出笔直的渠线。阿麻福从长安回来后,也天天泡在田里,帮王博士记录水温、苗高,说要“写一本琉球的农书”。
最让农夫们惊叹的是双季稻。第一季稻子在初夏收割,亩产竟达到了两石五斗,比往年最好的收成还多;紧接着插下第二季秧苗,有了水渠灌溉,长势比第一季还好。阿福叔摸着沉甸甸的稻穗,眼泪直流:“活了五十岁,从没见过稻子长得这么密!”
秋收时节,整个琉球都沉浸在喜悦里。打谷场上,唐式的脱粒机(由踏碓改良)转得飞快,谷粒像金雨一样落下;粮仓里,新粮堆得冒尖,县吏们用大唐的量具称量,最后算出总数——全岛水稻亩产平均达到三石,比去年增产五成,光是余粮就够全岛百姓吃半年。
“县丞,这是俺家的新米,您尝尝!”阿福叔提着一袋白花花的大米闯进县衙,米粒饱满,透着清香。他非要请阿麻和利和王博士去家里吃饭,说要做“唐式米饭”——用王博士教的法子,先泡后蒸,据说比煮的更香。
饭桌上,阿福叔的婆娘端上一盘煎鱼、一碗野菜,还有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米饭。阿麻和利舀起一勺,入口软糯,果然比以前的糙米好吃。王博士笑着说:“这就是双季稻的好处,第一季吃新米,第二季存起来,再也不怕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