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废墟上开出的希望之花(2 / 2)
文化主权:若俊仁是拉神后裔,埃及文明的神圣性便不再依赖殖民者的“认可”,而是源于自身与“宇宙之神”的联结。
民族自信:殖民时期的埃及人普遍陷入“文化自卑”(如认为“西方文明更先进”),而“神子”的存在能唤醒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先曾与神同行”)。
反殖民符号:俊仁的“神性”可被解读为“超越殖民者的力量”——拉神作为宇宙之神,其“后裔”无需臣服于任何世俗政权(包括英国殖民当局)。
这种“认领”行为,是被压迫文明通过“神话叙事”对抗殖民暴力的悲壮尝试——即使无法在政治上独立,也要在精神上宣告“我们从未消失”。
神道教集团对“俊仁是拉神后裔”的强烈抗议,本质是日本本土宗教对“外来神性”的防御性反击,其背后是殖民时期日本的文化焦虑。
1.神道教的“本土性”焦虑
神道教是日本的原生宗教,以“八百万神”(万物有灵)为核心,强调“神与人共居”的日常性。在殖民时期(尤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面临“脱亚入欧”的文化转型压力:
西方宗教的冲击:基督教在日本传播,部分知识分子推崇“文明开化”,否定神道教的“原始性”。
皇权与神权的绑定:明治政府推行“神佛分离”政策,将天皇塑造为“现人神”(活的神),试图通过神道教强化民族凝聚力。
当埃及学者提出“俊仁是拉神后裔”时,神道教集团感受到“外来神性”对本土神权体系的威胁——若俊仁的“拉神”身份被广泛接受,可能动摇神道教“万物有灵”的核心地位(拉神作为“外域之神”,与神道教的“本土诸神”形成竞争)。
2.“三维人类需要精神寄托”的深层逻辑
俊仁未直接说破“拉神后裔”的谎言,本质是对“三维人类精神需求”的妥协:
殖民时期的“信仰真空”:无论是埃及还是日本,殖民统治都导致了传统信仰的动摇(埃及的拉神崇拜被压制,日本的神道教被“文明开化”冲击)。人类需要“神性”作为精神支柱,以对抗殖民带来的虚无感。
“神子”的“普适性”价值:俊仁的“神性”无需绑定特定文明(拉神、天照大神或其他),其“十维存在”的身份本身就超越了地域限制,能同时满足埃及与日本的精神需求(埃及需要“拉神的延续”,日本需要“现人神的新象征”)。
俊仁的沉默,是高维文明对低维文明“信仰需求”的尊重——他明白,三维人类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希望”;不是“神性的归属”,而是“精神的锚点”。
埃及学者通过“认领神子”,在殖民的废墟上重建文化自信;
神道教集团通过“抗议”,守护本土信仰的纯粹性;
俊仁的沉默,则是对“三维人类精神需求”的温柔妥协。
而绿松石戒指,作为这一叙事的物质载体,最终成为“文明共生”的象征——它既承载着埃及文明对“神性延续”的渴望,也见证着日本文明对“本土信仰”的坚守,更暗示着:无论殖民如何摧毁,人类对“神性”的需求,终将在废墟上开出希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