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圆梦航天9(2 / 2)
“这是咱们国家第一枚火箭的残骸复制品。”郑老说,“当时发射失败了,掉在了沙漠里。科研人员愣是一块块捡回来,分析失败原因。”他转向林乔,“你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吗?”
林乔摇头。
“第二枚就成功了!”郑老眼睛发亮,“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小林啊,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林乔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长长地叹了口气。她的目光落在了桌子上那一堆被否决的设计图纸上,心情愈发沉重。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拿起那些设计图纸,仔细地端详起来。
这一次,她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一味地盯着那些被否决的地方,而是开始从整体上审视这些设计。她注意到一些原本被忽视的细节,思考着如何调整和改进这些部分,以使整个设计更加完美。
林乔拿出一支笔,在图纸上做着标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方案。她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一些新的创意也开始在脑海中涌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乔完全沉浸在对设计的思考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她不断地修改着图纸,尝试着不同的组合和布局,直到她觉得满意为止。
她发现,除了那个计算错误,她的设计确实太过激进。80年代的材料和工艺水平,还支撑不了那么前沿的设计。
“也许可以这样...”她灵光一闪,开始画一个新的方案——在传统结构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新的优化设计。
第二天,她鼓起勇气找到陈教授:“教授,我知道上次的设计有问题。但我想到了一个改进方案,您能看看吗?”
陈教授有些意外,但还是接过了图纸。看着看着,他的表情从严肃转为惊讶:“这个思路...很有意思。既保留了传统结构的可靠性,又通过局部优化提高了效率。”
更让林乔没想到的是,一周后陈教授告诉她:“航天院的专家看了你的新方案,决定在下一个型号中采纳部分设计理念!”
虽然不是全盘采用,但这已经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项目结束总结会上,刘工特意提到:“这次经历告诉我们,创新要立足实际,特别是航天产品,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但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创新思维,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林乔认真记下每一条教训。她开始明白,航天事业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和热情,更需要严谨和耐心。
暑假前,系里组织了一场特殊的讲座,请来的是一位参与过第一颗卫星研发的老专家。老人说的一句话让林乔铭记在心:
“航天事业就像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跑得远。每一个挫折都是垫脚石,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回宿舍的路上,李敏好奇地问:“林乔,暑假有什么计划?”
林乔望着湛蓝的天空,语气坚定:“我申请了去航天基地参观学习。我想亲眼看看真正的火箭,看看那些失败和成功的故事。”
她在日记本上工整地写下:
“今天,我学会了失败。原来挫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航天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但正是这些坎坷,让最后的成功更加珍贵。我要感谢这次失败,它让我成长了许多。”
窗外的蝉鸣阵阵,仿佛在为她鼓劲。林乔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挫折等着她。但她已经准备好了——用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数据,用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挑战,用坚定的信念走向星辰大海。
航天梦不会因挫折而褪色,反而会在磨砺中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