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冰火义 > 第867章 人神赈灾

第867章 人神赈灾(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承明,一袭米黄常服,端坐于主位。

他面容沉静,眼神锐利如鹰,正逐一审阅着各地呈报的账册。

他赈灾,靠的是“法”与“序”。

官仓被迅速清点,粮食按人头、按天数精确配给,杜绝任何冒领克扣。

流民被编入保甲,以工代赈,修路、清淤、重建房屋,换取每日的口粮。

他设立了严明的监察律法,任何胆敢侵吞赈灾物资的官吏,一经查实,立斩于行台之前,人头高悬,以儆效尤。

东区景象,是秩序的重建。

街道上,虽仍有断壁残垣,但已不见哭天抢地的混乱。

人们排着长队,面色憔悴却眼神安定,从官吏手中接过沉甸甸的米袋。

工地上,成千上万的灾民在官员的指挥下,默默地清理着家园,汗水混着泥水,却浇不灭眼中重燃的生机。

皇子的威严与铁腕,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这片破碎的土地重新纳入了朝廷的掌控之中。

西区,二皇子李承渊。与东区的井然有序不同,西区则充满了人情味与烟火气。

李承渊没有设立高高在上的行台,而是将帅帐直接扎在了灾民最密集的安置点。

一身便于行动的劲装,时常亲自卷起裤腿,踏入泥泞,为伤者包扎,与老者交谈。

他赈灾,靠的是“仁”与“心”。

他深知官仓之粮不足以应付如此浩劫,便以身作则,率先捐出王府半数家产,并亲自拜访当地未受灾的富商巨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不惜折节下拜,为他们求来一笔笔善款与粮食。

他设立了数处粥棚,亲自监督,确保每一碗粥都稠得能插住筷子。

夜晚,他会巡视帐篷,为受惊的孩童带去几块饴糖,为失去亲人的妇人递上一方手帕。

西区景象,是希望的凝聚。

粥棚前热气腾腾,香气飘散在冰冷的空气中,温暖了无数辘辘饥肠。

李承渊的亲兵与招募的乡勇组成了“仁义营”,不仅维持秩序,还帮助百姓寻找失散的亲人。

人们谈论起二皇子,无不眼含热泪,称他为“活菩萨”。

在这里,朝廷的律法似乎退居其次,二皇子的仁德与亲和,成为了维系人心的唯一纽带。

南区,三皇子李承稷。

南区的景象,则显得更为混乱,却也充满了勃勃生机。

李承稷,这位向来以不羁和“奇思”着称的皇子,将赈灾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实验。

他既不像太子那样严苛,也不像靖王那样温和,他信奉的是“利”与“变”。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放市场。

他宣布,凡外地运入南区的粮食、布匹、药材等物资,一律免税。

同时,他以官府名义发行一种名为“工票”的代金券,灾民参与任何形式的重建工作,都可获得“工票”,凭票在官府设立的“便民市”里兑换商品。

他甚至招募了一批江湖游侠和地方豪强,组成“斥候队”,深入更远的未被波及的地区,用重金收购物资,打通商路。

南区景象,是活力的复苏。

尘封已久的市集重新开张,南来北往的商贩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灾民们手中攥着“工票”,第一次有了选择的权利。

人们不再仅仅是等待救济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变成了重建家园的主动参与者。

空气中弥漫着讨价还价的喧闹声、工匠们开工的敲打声,甚至还有说书人临时搭起的台子,讲述着洪水中的英雄事迹。

雍王用最直接的利益驱动,将求生的本能转化为了生产的动力。

于是,三州之地,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东区,在太子的铁腕下,正被一丝不苟地修复成一个标准的帝国模板,高效、稳定,却也带着一丝不近人情的冷漠。

西区,在靖王的仁德感召下,变成了一个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温暖、感人,却也过度依赖个人魅力,难以长久维系。

南区,在雍王的利益驱动下,变成了一个混乱而繁荣的大工地,充满了机遇与活力,却也暗藏着投机与贫富差距的种子。

三位皇子,三种方略,如同三面镜子,映照出三种不同的治国理念。

而这片刚刚经历过浩劫的土地,连同它之上数百万嗷嗷待哺的生民,便成了这场无声较量中,最沉重、也最公正的裁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