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延边杀手的“钱”途末路(1 / 2)
第220章延边杀手的“钱”途末路
化好那身颇具荒诞感的“延边”妆容后,姜在勋便安静地在一旁候场。
很快。
他从副导演那里了解到自己这个所谓的客串镜头,更像是出现在电影结局高潮之后的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彩蛋。
剧情的最终章。
黄政民饰演的朴成裴市长终究没能逃过“反派死于话多”的经典宿命。
“嘭!”
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撕裂了空气。
朴市长唾沫星子飞溅的话语戛然而止。
子弹精准地贯穿了他的眉心。
脸上的表情凝固在极致的错愕和不甘。
身体晃了晃,沉重地向后栽倒。
那双曾经野心勃勃、充满算计的眼睛,终究无法瞑目地大睁着,空洞地倒映着天板。
死了。
这位搅动风云、让无数人甘为犬马或下地狱的朴市长。
最终以一种最暴烈、也最突然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被主角郑雨盛饰演的刑警韩度京,在濒死反击中一枪爆头。
一片死寂。
唯有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
郑雨盛饰演的韩度京身上的鲜血早已染透了大片衣裤。
他痛得脸孔扭曲,强撑着最后的力气,靠着身后布满弹孔和血迹的墙面,无比艰难地想要站起来。
成功了。
韩度京看着眼前朴市长的尸体,眼中是复杂到极点的情绪:
有复仇成功的快意,有解脱般的茫然,有对这场无休止争斗的疲惫,甚至还有一丝对朴成裴扭曲人生的悲哀。
他觉得自己终于从这无尽的地狱中挣脱了出来。
甚至看到了“曙光”——
一个活下来并且除掉了最大毒瘤的他,似乎有机会……向上爬
就在这时!
变故陡生!
一道穿着极不合身衬衫的身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侧后方阴影扑了上来!
“噗!噗噗噗噗——!”
郑雨盛在这一瞬间贡献了极其惊艳的反应:
眼睛猛地瞪圆,瞳孔在剧痛和不可置信中急剧收缩!
那里面有猝不及防的震惊;有对这卑劣偷袭的暴怒;有仿佛在质问老天“为什么!”的强烈不甘。
层次分明。
情感转换极其流畅自然。
最后。
所有情绪汇集成绝望。
他张着嘴,却因为肺部被刺穿而无法发出完整的声音,只能发出“嗬……嗬……”的漏气声。
韩度京试图扭头去看偷袭者。
但身体的力气和生机正随着喷涌的鲜血被迅速抽干。
终是撑不住,沿着冰冷的墙壁缓缓下滑,最终瘫软在地上,眼睛也失去了最后的神采。
死了。
这位挣扎求存、在各方势力中艰难周旋、甚至在最后关头完成反杀的“主角”。
最终没有死在阴谋诡计之下,没有被法律审判,而是极其窝囊地死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小瘪三手里。
荒诞!
黑色幽默!
宿命感拉满!
不得不说。
郑雨盛在这部《阿修罗》里,绝对贡献了他职业生涯中堪称巅峰的表演。
以往或许会被诟病的某些演技模式化缺陷,在此片中几乎被磨平。
尤其是在黄政民那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气场压迫和带动下,以及金成洙导演对黑色暴戾美学的极致追求中,郑雨盛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表演潜能。
男主死后。
镜头开始调度。
一个缓慢拉开的大全景——尸横遍野,墙上、地上溅满了各种喷溅状的血迹,如同一个血腥的屠宰场,渲染出极致的惨烈和悲凉。
然后。
镜头推近。
给到姜在勋一个越肩视角。
他饰演的延边杀手面无表情地踏过血泊,走到死不瞑目的朴市长身前。
蹲下身。
看着这位前一刻还不可一世的雇主,脸上露出一种极其复杂的愁绪。
他伸手拂过黄政民的眼皮,让其合上眼睛,然后用带着延边口音自顾自地嘀咕了一句:
“……雇主死了,那………尾款上哪儿要切啊”
这句台词是姜在勋即兴加的。
他当时完全沉浸在角色那种“白干活了”的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烦恼里,脱口而出。
没想到。
监视器后的金成洙导演眼睛却猛地一亮!
这句看似无厘头的嘀咕,却意外地完美契合金成洙导演想要在这部黑暗到底的电影结局里,注入的那一丝荒诞、讽刺和虚无感。
它瞬间解构了之前所有惨烈搏杀的意义——
无论你们争得你死我活,权力、正义、仇恨……在更底层的生存和金钱问题面前,都可能变得虚无可笑。
这比任何刻意拔高的主题都要来得有力且意味深长。
金成洙导演盯着监视器里的回放,反复看了两遍姜在勋那一段即兴表演和台词,终于拿起对讲机:
“过!”
“不愧是名师出高徒啊!”
姜在勋正弯腰伸手,准备扶还躺在地上“装死”的黄政民起来。
听到导演的夸奖。
他手上用力将老师拉起来的同时,嘴里的话却说得滴水不漏:
“导演您过奖了。主要是老师这‘死’得太有感染力了。再加上郑雨盛前辈前面那场戏演得那么炸,情绪层层递进跟过山车似的,把我这后辈的戏瘾也给勾出来了,就……忍不住瞎琢磨了一下。”
果然。
一番话听得旁边的黄政民和刚走过来的郑雨盛都露出了受用的笑容。
电影的主要剧情算是拍完了。
但还需要补拍几个用于闪回的零碎镜头,因此黄政民暂时还不能算彻底杀青。
他一边任由化妆师上前小心翼翼地擦拭他额头那个逼真的“弹孔”和“血迹”,一边享受着徒弟力度恰到好处的捶肩,舒服地眯起眼:
“臭小子,手法见长啊,在希腊剧组没少给人献殷勤吧”
“哪儿能啊。”
姜在勋手下没停,笑嘻嘻地回:“我这手艺可是独家秘方,专供您老人家的。别人想体验得加钱!”
两人插科打诨了几句。
姜在勋看准时机,状似随意地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处:
“老师,说起来……您跟师娘当年决定自己出来单干成立se的时候……应该挺难的吧”
“难何止是难。”
黄政民轻轻哼了一声,像是自嘲,又像是怀念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你小子现在看到的都是风光,没见着当年你老师我当年连剧组门都进不去的窘迫。”
“……”
黄政民的成名之路自然不是一片坦途。
早年刚毕业时。
他揣着梦想和一身演技,面试了无数剧组,却屡屡被以“颜值不过关”、“形象不够主流”这样直白又伤人的理由拒之门外。
年轻的黄政民没有沉沦。
而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迂回”,事后却被证明是极其明智的决定:进话剧社。
那里舞台虽小,却是淬炼演技、远离浮躁的净土。
他一边在舞台上疯狂打磨自己,一边韬光养晦,静待属于他的时机。
也就是在话剧社那段清苦却充实的日子里。
黄政民遇到了他后来的发妻,也是他事业上最重要的合伙人——金美惠。
两人的爱情没有什么没有偶像剧里动人心魄的邂逅。
没有海誓山盟的惊天动地。
有的只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涓涓细流般的平淡日常。
两个怀揣着对舞台热爱的年轻人,在排练场的汗水与欢笑中,在后台拥挤空间里的盒饭分享中,在一次次简单交谈的默契里,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
金美惠更偏向那种传统观念里的女性。
认定黄政民后,便逐渐淡出了自己也有天赋的话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