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流民入并州(2 / 2)
一个瘦骨嶙峋的老者颤巍巍地接过粥碗,眼泪止不住地流:“老汉活了六十岁,第一次见到官府给百姓吃的……”
旁边一个年轻学子笑道:“老人家,这不算什么,等到了安置地,州牧大人还会给你们分田、分种子,让你们真正安家!”
老者怔住了:“分……分田?”
“对,只要肯干活,地就是你们的!”
云中郡曾是胡汉交战之地,土地荒芜多年。可如今,这里却成了流民安置的重点区域。
田丰站在新开垦的田垄上,指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房屋说道:“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家,每户按人口分地,三年免税,只要肯种,粮食都是你们的!”
一个从兖州逃来的农夫看着肥沃的黑土,激动得跪地磕头:“老天开眼啊!这地比我们老家的还肥!”
不远处,陈宫正带着工匠指导流民搭建新式农舍:“这是州牧大人设计的火炕,冬天不会冻死人!”
并非所有流民都擅长种地,有些曾是匠人、织工,甚至落魄的读书人。在上谷郡,满宠负责将他们分配到工坊、学堂。
“你会打铁?好,去军械坊!”
“识字?那去学堂当助教!”
“会织布?纺织坊正缺人手!”
一个曾经在冀州被世家欺压的织工妇人,如今在纺织坊里领着工钱,激动地对同伴说:“我活了半辈子,第一次靠自己的手艺吃饱饭!”
弹汉山改名为汉山郡后,这里成了胡汉混居的新兴之地。张松负责安置归附的鲜卑牧民,教他们耕种、织布,甚至学习汉话。
一个鲜卑少年好奇地看着汉人农夫犁地,忍不住问:“这样真的能长出粮食?”
农夫哈哈一笑:“当然!等秋收时,你就知道了!”
曾经敌对的胡汉百姓,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劳作,互相学习。
一个多月的安置工作,让并州学院的师生和任红昌的女兵们疲惫不堪。蔡琰的嗓子早已沙哑,任红昌的手臂上满是晒伤的痕迹,可她们仍在坚持。
“再坚持一下,这批流民安置完,就能休息了!”蔡琰鼓励着众人。
夜里,吴笛亲自带着热汤来慰问:“辛苦诸位了,并州的未来,有你们一份功劳!”
三十多万流民,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荒芜的边境变成了良田,破败的村落变成了繁荣的集镇。
一个曾经在冀州乞讨的孩童,如今在学堂里朗声读书:“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并州,不再是边陲苦寒之地,而是天下流民心中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