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1980:发家从小山村开始 > 第190章 见朋友

第190章 见朋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陆卫民笑着安抚:“这次我们请,下次你来。”他看了看饭馆墙上的挂钟,“等我们把事情办完了,在回村前一定再来找你吃顿饭,到时候你请,我们绝不抢着付钱。”

张淑慧这才勉强作罢,但还是气鼓鼓地瞪着陆卫民,直到李艺清打圆场才缓和下来。

夜色渐深,远处传来公交车的鸣笛声。

三人匆匆告别,张淑慧一直把他们送到车站,再三叮嘱:“一定要再来找我啊!”

他们夫妻俩上了公交车后,公交车缓缓驶离站台,透过车窗,还能看到张淑慧站在路灯下挥手的身影。

…………

夜幕完全降临,最后一班公交车在招待所附近的车站停下。陆卫民和李艺清随着稀疏的人流下了车。

在走路回招待所的路上,他们看到了与白天的喧嚣不同的景象。

夜晚的街道呈现出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下,如同变魔术般冒出了一个个小摊,将原本冷清的人行道变成了热闹的夜市。

“白天经过时都没见这些摊子呢。”李艺清惊讶地环顾四周,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陆卫民会意地挽住李艺清的手,两人慢悠悠地沿着街边逛了起来。

每盏路灯下都是一个微型商圈。

最近的一摊摆着五颜六色的发卡和头绳,旁边是个卖袜子的,各种颜色的尼龙袜整整齐齐地挂在简易架子上。

再往前,香气扑鼻,一个煤炉上架着口大锅,老板正麻利地煮着汤粉,热气在灯光下氤氲成白雾;隔壁摊的铁板上滋滋作响地煎着韭菜盒子,油香四溢。

“瞧那个。”陆卫民指了指不远处,一个老汉正吆喝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面前摆着磨刀石和小板凳,已经有好几个家庭主妇排着队等候。

更远处还有修鞋匠在钉鞋跟,修自行车的在补胎,甚至还有个露天理发摊,理发师手中的推子发出规律的“咔嚓”声。

最热闹的当属小吃摊了。一个卖油馍的摊位前围满了人,金黄的油馍在油锅里翻滚;旁边卖糖葫芦的草把子上插满了晶莹剔透的山楂串;还有现包现煮的馄饨摊,老板娘包馄饨的手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白天估计是会有人管,所以这些小摊晚上才出来。”陆卫民小声分析道。

他注意到每个摊主都保持着默契的距离,既不扎堆抢生意,又互相照应。

估计有人来查时,靠近路口的小贩会发出暗号,大家就能迅速收拾东西撤离。

这个临时拼凑成的夜市不仅是摆摊的小贩多,来逛的人也是流络绎不绝。

有下班工人来吃碗热汤粉,有家庭主妇过来补锅磨菜刀,小夫妻一起逛着买零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神情。

而这自发形成的夜市,正如同雨后春笋,在这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悄然生长。

陆卫民买了串糖葫芦递给李艺清,两人边走边吃。酸甜的山楂外裹着脆甜的糖衣,咬下去发出“咔嚓”的声响。

李艺清吃着糖葫芦,突然感慨:“要是咱们县里也有这样的夜市就好了。”

“会有的。”陆卫民望着远处闪烁的灯火,语气笃定,因为这是趋势。

正逛着,陆卫民突然停下脚步,眉头微蹙地环顾四周。

昏黄的路灯下,这条街道的轮廓渐渐与记忆中的画面重合。他看向街角那锈迹斑斑的街牌,眼睛顿时瞪大了——“新民路”三个斑驳的蓝底白字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怎么了?”李艺清疑惑地凑过来。

“这条街...”陆卫民的声音带着几分不可思议,因为这是后世南市最有名的夜市一条街啊!

他望着眼前绵延不绝的摊位,原来早在八十年代初,这里的夜市就已经初具规模了。

虽然早就知道省城个体经济活跃,但眼前这阵势还是超出了陆卫民的想象。

整条新民路两侧的人行道几乎被摊位占满,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十字路口。

更让他惊讶的是,摊主中竟有这么多年轻面孔,有烫着时髦卷发的姑娘在卖发卡,有穿着喇叭裤的小伙在吆喝卖纽扣,还有戴眼镜的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卖衣服。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沪城最新款的头花!”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用带着吴侬软语的口音招揽顾客。

在她隔壁,一个精瘦的中年男子正用浓重的浙江口音推销着塑料凉鞋:“温城产的,耐穿又舒服咯!”

陆卫民不禁感慨,江浙一带的人果然有经商头脑,这么早就开始走南闯北做生意了。

他记得前世看过资料,八十年代初就有不少温城人背着大包小包跑遍全国。

夜市的热闹与活力让陆卫民心潮澎湃。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缩影,这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悄然改变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版图。

而眼前这条普普通通的街道,随着摊贩们越来越多,终将成为这座城市最热闹的街道。

陆卫民夫妻俩在夜市中穿行,正好看到一个暂时没有顾客的皮带摊位上。

摊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正百无聊赖地用碎布擦拭着皮带扣。

陆卫民摸了摸兜里一包原封不动红梅牌香烟。

“兄弟,来一根?”陆卫民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脸上挂着友善的笑容。

这包烟是他特意为这次省城之行准备的,本想着办事时能应酬用,谁知农科院的门卫大爷不抽烟,周明远和梁耀也不抽烟婉,于是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卖皮带的小伙抬头打量了陆卫民和李艺清一番,见他们衣着朴素,面相和善,不像工商局的人,这才接过香烟,就着陆卫民递来的火柴点上。

“谢谢啊,同志。”他吐出一口烟圈,语气放松了不少。

陆卫民顺势蹲在摊位旁,装作随意地问道:“我看你们都是晚上出来摆摊,是有什么讲究吗?”

“嗨,哪有什么讲究。”年轻小贩掸了掸烟灰,咧嘴一笑,“白天人都上班去了,街上冷清得很。晚上大伙儿吃完饭出来遛弯,生意才好做。”

“原来是这样。”陆卫民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为了躲工商的人呢。”

“切,怕他们干啥?”小贩不屑地撇撇嘴,声音却下意识压低了些,“现在政策不是松动了嘛,工商局的也松了!”

他弹了弹烟灰,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再说了,就算被抓到,顶多罚个块儿八毛的,但是这比上班挣得还少呢!”

通过这番交谈,陆卫民捕捉到不少重要信息。

与武山县相比,省城的个体经济显然已经先行一步。

不过这已经不关陆卫民什么事,他已经不打算在摆摊了。

陆卫民跟卖皮带的年轻小贩稍微聊了一会后,见到他正好有生意上来了,于是就走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