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译电者 > 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

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3.测试指标

密钥暴力尝试测试中,连续尝试1000组密钥后,需确保加密逻辑无混乱、设备无死机即为合格;物理干扰测试要求敲击设备10次、快速转动旋钮50次后,每组明码加密出错不超过1次;机械极限操作测试需验证旋钮连续转动1000次后仍能顺畅转动,无卡滞现象;密钥重置测试中,3次重置操作后输入10组标准明码,需全部加密正确才算达标。

4.测试流程

密钥尝试测试(0-8小时):

2名技术员配合,1人转动旋钮尝试密钥(每组密钥输入后按“加密键”),1人记录是否出现“指示灯常亮”(死机)、“密文乱码”(逻辑混乱);

每尝试200组密钥,休息10分钟(避免旋钮过度磨损),同步测试1组标准明码(验证是否恢复正常);

物理干扰测试(8-12小时):

正常加密时,用橡皮锤轻敲设备顶部、侧面各5次(力度5N,距离外壳10),记录加密是否中断;

快速转动6个旋钮(每秒2次,持续1分钟),随后输入标准明码,比对密文是否正确;

机械极限测试(12-16小时):

单方向连续转动某一旋钮1000次,测试是否出现卡滞、刻度错位;

按住“加密键”30秒,观察是否出现晶体管过热(用手触摸外壳温度)、指示灯异常;

密钥重置测试(16-18小时):

尝试3次密钥重置(通过“复位旋钮”恢复初始状态),每次重置后输入10组标准明码,验证加密逻辑是否恢复正常。

5.防御验证

测试结束后,拆机检查密钥存储电路(由晶体管组成的“记忆电路”)是否因暴力尝试出现参数漂移,用万用表测量晶体管β值,与初始值对比偏差需≤10%。

【1973年防御设计】:密码机内置“防暴力保护电路”——连续尝试50组错误密钥后,自动触发“延迟加密”(加密速度降至1字符\/秒),增加破解难度;旋钮采用黄铜材质(耐磨),内部弹簧选用军工级钢丝(抗疲劳),减少机械磨损。

四、测试保障与记录要求(1973年标准)

1.人员保障

每组测试配备3-4名技术员,其中1名需具备“晶体管电路维修经验”(应对突发故障);

测试前进行1小时培训,明确操作规范(如低温测试时需戴棉手套操作,避免冻伤)。

2.设备保障

每种测试准备2台备用密码机(编号7302、7303),1台备用示波器,避免测试中断;

所有仪器测试前校准(如秒表与电钟比对,温度计与标准低温源校准)。

3.记录规范

采用“三联式手写记录单”(存根、测试组、存档各1份),记录需包含“时间、温度、操作人、数据、异常情况”;

关键异常场景(如低温死机、暴力破解时乱码)需拍摄黑白照片,贴在记录单上并标注说明。

历史补充与证据

方案依据:1973年《军事通信设备极限试验规程(草案)》(总参通信部颁布),明确低温测试需覆盖-40c、连续运行不少于168小时、暴力尝试不少于1000组密钥;

仪器适配:所用干冰保温箱、水银温度计、橡皮锤等均为1973年实验室常规设备,符合“技术可行性”原则;

同期参考:1973年苏联同类密码机极限测试仅覆盖-30c、72小时连续运行,我国方案更贴合北方边境实战需求;

档案支撑: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1973年《极限测试方案审批表》(编号73-028),现存于研究所档案库,明确批准该方案的测试指标与流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