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译电者 > 第5章 两弹一星?绝密护航

第5章 两弹一星?绝密护航(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二)核爆当天的加密传输全流程

1964年10月16日的起爆授权传输,严格遵循“北京授权-马兰加密-罗布泊执行”的闭环流程,每一秒都经过精密设计:

14:59:50:北京总指挥部通过信箱向马兰基地发送最终“人员密钥”(16位“”),陈恒在主控站接收并核验无误。

14:59:53:陈恒启动“双密钥交叉验证”,主控站自动获取引爆装置的“设备密钥摘要”,与人员密钥进行运算,0.8秒后生成“起爆授权指令”——“15时整起爆”。

14:59:55:陈恒使用“汉字笔画拆解法”加密指令:将“起”“爆”二字拆解为笔画码,与时间戳“14:59:55”异或,生成64位密文“000000”。

14:59:57:密文通过“铁塔线”传输,3800公里距离的传输耗时4秒,于14:59:61(即15:00:01,因进位显示为15:00:01)到达罗布泊引爆装置。

15:00:01:引爆装置在2秒内完成解密,验证指令无误后,自动触发起爆程序。

15:00:04:原子弹成功爆炸,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

从陈恒接收人员密钥到起爆成功,全程仅14秒,其中加密传输耗时7秒,创下当时全球核试验加密通信的最快纪录。更关键的是,整个过程未被外部监听系统截获有效信息——美国国家安全局事后的《1964年10月中国核试验通信监听报告》显示:“截获的少量信号为无意义二进制串,无法解析内容。”

(三)全球加密通信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陈恒团队创下的7秒加密纪录,在当时具有显着的技术突破性:

速度突破:1964年,美国核试验的加密通信平均耗时20秒,苏联为15秒,中国的7秒速度实现“后发超越”;

安全突破:首次实现“指令加密-传输-解密-执行”的全流程无泄露,验证了自主密码技术的绝对可靠性;

范式突破:开创“文化符号(汉字)+现代密码”的融合范式,为非西方语言国家的加密技术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1964年11月,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特别指出:“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核物理、工程技术与密码通信共同的胜利——没有陈恒同志的‘7秒加密’,就没有这声让中国挺直腰杆的巨响。”

四、历史回响:“绝密护航”的技术遗产与精神内核

1962-1964年的核试验密码保障实践,不仅为“两弹一星”工程筑起“绝密防线”,更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技术遗产与精神内核,成为中国密码学与国防科技发展的“精神灯塔”。

(一)技术遗产:从“核试验保障”到“体系化发展”

陈恒团队的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中国密码技术的体系化发展:

算法体系:“8级LFSR非线性组合”“汉字笔画拆解法”等算法,成为1970年代“中国序列密码体系”的基础;1980年代商用密码研发时,“双密钥交叉验证”的思想被融入SM2椭圆曲线密码算法的密钥管理机制。

设备体系:为核试验研发的“信箱加密终端”“双密钥验证模块”,后续迭代为“军用加密通信机”系列产品,装备陆、海、空三军,实现国防通信加密的全面自主化。

标准体系:1965年,国防科工局以“铁塔-马兰”体系为蓝本,制定《国防保密通信标准》,首次确立“分级加密、双因子认证、全流程管控”的国家标准,沿用至今。

(二)制度遗产:国防保密通信的“马兰范式”

“人技结合、全流程管控”的“马兰范式”,成为中国国防保密通信的制度模板:

协同机制:形成“科研单位(理论)+军工企业(设备)+作战部队(应用)”的协同攻关模式,1965年后在导弹、卫星等工程中广泛应用;

保密制度:“双人双岗、三重验证、全程追溯”等制度,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成为国家秘密保护的通用准则;

人才培养:从马兰基地走出的28名密码骨干,后来多数成为国家密码管理局、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核心力量,形成“马兰人才梯队”。

(三)精神内核:自主创新与使命担当的时代传承

“绝密护航”实践中凝聚的“马兰精神”,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自主创新的骨气:在中苏决裂、西方封锁的绝境中,拒绝“技术依赖”,坚持“从零到一”的自主研发,彰显“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的真理;

使命担当的勇气:陈恒团队在核辐射风险下坚守岗位,“把生命交给国家,把安全留给试验”,体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精益求精的匠心:为追求“万无一失”,对每个技术参数反复测试数百次,7秒加密的背后是21个月的日夜攻关,诠释了“大国重器”的质量追求。

2019年,陈恒团队的“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手稿与“汉字笔画拆解法”加密终端,被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弹一星”专题展览,成为“自主创新、为国铸盾”的历史见证。

结论

1962-1964年,陈恒团队在马兰基地构建的“绝密护航”体系,是中国密码技术从“自主探索”走向“实战应用”的关键转折。从“铁塔-马兰”专用密码体系的构建,到“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的发明,再到核爆当天7秒加密的传奇,不仅确保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通信安全,更开创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技术突破与制度保障协同”“短期攻关与长期传承并重”的密码研发路径。

从历史维度看,“绝密护航”的实践证明:在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密码技术是“最后一道防线”,其自主化程度直接关系国家主权与战略安全;而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精神与使命担当,是突破技术封锁、铸就“大国重器”的根本动力。从现实维度看,当前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重塑密码学格局,“马兰精神”与“自主创新”原则,仍是中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挑战、构建自主可控密码体系的核心遵循。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两弹一星”工程中密码技术与其他领域的协同机制,如密码与核物理数据处理、工程控制的联动;同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中国与美、苏在核试验密码保障技术路径上的差异,为当代国防科技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马兰基地档案馆藏:《“铁塔-马兰”密码体系设计方案》,档案编号:ML-1962-008,1962年。

国防科工局藏:《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鉴定书》,编号:GF-1964-17,1964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核试验保密通信史料汇编(1962-1964)》,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

总参谋部档案馆藏:《1964年10月16日核爆通信保障日志》,编号:ZC-1964-1016,1964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陈恒“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手稿》,文物编号:GB。

二、学术专着

陈恒口述、李鸣生整理:《罗布泊的密码:我为原子弹护航》,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20)》,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

国防科技大学编:《两弹一星中的通信保障》,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赵战生:《中国保密通信史话》,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

[美]戴维?卡恩:《破译者:世界密码史》(中译本),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年。

三、期刊论文

陈恒、王建国:《双密钥交叉验证技术在核引爆系统中的应用》,《国防科技》,1965年第1期(内部刊),第1-8页。

李军:《“汉字笔画拆解法”的加密原理与历史价值》,《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年第10期,第56-58页。

张华:《马兰基地保密通信体系的构建与启示》,《军事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第45-52页。

刘木兰:《中国序列密码的早期发展——以“铁塔-马兰”体系为例》,《数学进展》,2019年第2期,第210-218页。

王明远:《两弹一星工程中的技术协同创新——基于密码通信与核物理的交叉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5期,第89-95页。

四、口述史料

陈恒访谈录(1986年),国防科工局“两弹一星口述史”项目,编号:LD-1986-003。

马兰基地通信处老战士访谈录(2009年),《罗布泊记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

聂荣臻元帅秘书口述录(2012年),《聂荣臻与两弹一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双密钥交叉验证”研发团队访谈录(2015年),《中国密码科技口述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