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892章 归义营

第892章 归义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孟珙离营后,归义营的气氛更微妙了。宋兵们私下说:“孟将军为了自己,连赵三都杀。”蒙古百户却觉得:“这人够狠,跟咱们将军对脾气。”副将想弹压流言,却发现越压传得越凶——有个小兵偷偷往米缸里撒了沙子,说是“给蒙古人换换口味”。

这些事通过密探传到虎都,萧虎只淡淡说了句:“让孟珙自己处理。”他要的就是这种张力——宋兵疑孟珙,蒙古兵防宋兵,而孟珙只能牢牢靠向自己。当孟珙从真州劝降回来,得知营中流言,二话不说杖责了那个撒沙子的小兵,还罚全体宋兵饿一日:“谁再挑事,虎头铡不认旧情。”

萧虎给孟珙的令箭,是支虎形鎏金箭,箭头刻着“招抚”二字。持此箭,可直接与南宋州府守将对话,许以“保留官职”“免税三年”等条件。孟珙明白,这既是放权,也是更深的试探——若他借机联络旧部,这支箭就是铁证。

他先去真州,守将是他的同乡,见了令箭骂他“叛徒”。孟珙没动怒,只是把归义营的粮账扔过去:“你看北境给的粮,再看看临安送来的军饷,哪个能让弟兄们活命?”守将看着账册上的“发霉麦麸”,沉默了半日,终是开了城门。

劝降泰州时,守将提出要“见萧将军亲书”。孟珙立刻修书虎都,三日后萧虎的回信就到了,墨迹未干:“泰州守将若降,官升一级。”孟珙盯着那熟悉的笔迹,忽然明白——萧虎早料到会有此问,这封信既是给泰州守将的定心丸,也是给自的紧箍咒。

虎豹阁前的虎头铡,还挂着耶律哈的血痕。孟珙每次经过都要驻足片刻,铡侧新刻的罪状里,“劫掠淮南”四个字被人用刀描得极深。有次他遇见陈六,对方正给铡身涂防锈的桐油:“萧将军说,这铡子不光斩南人,也斩北人,谁坏了规矩都一样。”

这话像针一样扎进孟珙心里。他想起赵三的人头,想起归义营的粮囤,忽然明白萧虎的驭下之术——用耶律哈警示蒙古兵,用赵三敲打宋兵,再用自己这个“招抚使”,向江南州府传递“降者有生路,叛者无全尸”的信号。

夜里,他在帐中写招抚文书,笔尖总在“忠”字上停顿。这个字,他曾写给南宋,如今却要写给萧虎。帐外传来蒙古兵的歌声,唱的是北境的调子,他忽然抓起一块砚台,狠狠砸在地上——碎成的几片,像极了此刻的自己。

孟珙不知道,他的副将其实是白虎堂的人。每次他劝降归来,副将都会把谈话细节、守将反应,甚至他皱眉的次数,一一写进密信,通过鸽笼送抵虎都。李默在密档库专门设了“孟珙卷宗”,里面贴着他的画像,标注着“多疑,重名节,可用但需防”。

萧虎看密信时,总在“孟珙劝降时必提粮草”这句上画圈。他对周显道:“这人懂南人的心——南人不怕死,怕饿肚子。”于是他下令,给归义营换了新粮,还给宋兵发了盐巴,甚至允许他们保留一半的江南稻米。

这些恩惠,像糖衣裹着的药。孟珙越是感激,萧虎越放心——一个需要靠恩宠才能稳住部众的降将,掀不起大浪。当孟珙第三次劝降成功,萧虎赏了他一柄玉柄刀,刀柄刻着虎纹,却没开刃——好看,却不实用。

秋分时,归义营扩编到一千人,其中宋兵占了七成。孟珙站在营前,看着新制的旗帜——旗面是蒙古的狼纹,却用江南的云锦织就,边缘还绣着几株稻穗。这面不伦不类的旗,像极了他们这些“归义者”的处境。

萧虎的使者来传旨,升归义营为“归义军”,孟珙任都统制,可自行任免副将。但同时又加了条:“每季度需遣五十名宋兵赴北境轮训。”孟珙接旨时,指尖冰凉——这是要拿宋兵当人质,放在他看不见的地方。

夜里,他梦见自己站在虎头铡前,一边是南宋的龙旗,一边是蒙古的狼旗,而铡刀正缓缓落下。惊醒时,帐外的梆子敲了三下,归义营的营房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宋兵的梦话混着蒙古兵的呓语,在月光里缠成一团,像个解不开的结。

他知道,这场忠诚度的考验,永远没有终点。只要他还带着“归义”二字,就永远走在刀刃上——往前是萧虎的信任,往后是旧部的质疑,而脚下,是无数像赵三一样,被时代碾碎的冤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