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921章 刑律分治

第921章 刑律分治(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巴图被赐自尽的那日,蒙古士兵在北馆外设了祭坛,萨满跳着“送魂舞”。巴图饮下毒酒前,帖木儿给他系上祖传的狼牙符:“到了腾格里那里,别说你是被汉人害死的,说你是为大都死的。”巴图咳着血笑了:“将军,我懂……这杯酒,是为了咱们蒙古人能在城里住下去。”

王二的葬礼在南城举行,周显亲自送了块“义商”匾额。王二的妻子捧着五十两烧埋银,对赵谦道:“官爷,这钱能让娃活下去了。”围观的百姓看着匾额,又看着北馆方向的炊烟(蒙古人为巴图送行的烟火),有人叹道:“虽说死的不一样,但终究是偿了命。”

消息传到江南,史绳祖在日记里写:“北人杀北人用北法,杀南人用南法,看似公平,实则仍分彼此——但比起金代的‘猛安谋克’(女真特权阶层),已是进步。”他不知道,这句评语,后来被李默的密探抄进了舆情册。

合丹王在和林的密信里骂萧虎“忘了祖宗”,帖木儿却带着巴图的狼牙符去见他:“巴图死得值,萧将军答应,以后蒙古士兵的军饷加一成,战死抚恤金翻倍。”合丹王掂着狼牙符,忽然问:“汉人真能忍?”帖木儿道:“他们忍的不是咱们,是萧将军——他给了他们‘法’,他们就认了。”

萧虎特意在北馆设宴,给蒙古那颜们每人送了柄镶嵌宝石的弯刀(从南宋宫廷缴获)。“军户法是为了让你们在大都站得住脚,”他举起酒杯,“若个个都像巴图那样横,迟早被汉人赶出去。”那颜们听着,手里的刀鞘摩挲着桌面——他们恨妥协,却更怕失去在大都的特权。

有个年轻那颜问:“若汉人杀了蒙古人,真能判死罪?”萧虎看向帖木儿,帖木儿道:“上个月有个汉人杀了蒙古牧民,已在菜市口斩了——刑部的人盯着呢。”这话让那颜们的脸色缓和了些——他们要的,不过是“同等报复”的安全感。

周显在崇文馆对汉臣们道:“分治只是权宜,将来总要‘一法统天下’。”他让人整理汉法中的“量刑案例”,编印成《大都刑案集》,分送蒙古千户:“让他们知道,汉法不是蛮法,是有理有据的。”卢景裕甚至带着儿子卢明远,去北馆给蒙古那颜讲《唐律》中的“慎刑”思想——用文化渗透,慢慢消解对立。

赵谦在审理汉人案件时,特意邀请蒙古千户旁听。有个汉人偷了蒙古商人的货物,赵谦按汉法判“杖二十,赔偿”,蒙古商人不服,赵谦便指着《大都刑律》:“军户法里,偷东西也是赔偿加鞭刑,咱这一样。”商人无话可说,旁听的千户却对赵谦道:“你们的‘杖刑’,比草原的鞭子文明。”

有次蒙古士兵与汉人脚夫争路,各执一词。按军户法,应由蒙古千户审理,萧虎却让赵谦与千户同审。赵谦查脚印,千户问口供,最后查明是脚夫先撞人,却按“各打五十大板”了结——蒙古士兵受鞭刑,脚夫受杖刑,围观的百姓和士兵都没话说。

李默的密报里记:“分治两月,军民纠纷少了三成,汉人骂声减了,蒙古人怨言也轻了。”萧虎看后,在旁批了句:“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同审’二字。”他要的不是绝对公平,是让双方都觉得“有地方说理”。

最妙的是“婚娶案”:蒙古女子嫁汉人,按汉法办嫁妆;汉人女子嫁蒙古人,按蒙古习俗收聘礼。有对跨族夫妻闹离婚,刑部与蒙古千户共审,竟想出“嫁妆归女方,聘礼归男方”的折中方案——连耶律楚材都笑:“这法,是越用越活了。”

萧虎站在刑部衙署的《大都刑律》前,周显问:“将军觉得,这墙能挂多久?”萧虎道:“挂到没人再问‘该用蒙古法还是汉法’为止。”他知道,律法之争从来不是“法”的问题,是“权”的问题——蒙古人要的是特权,汉人要的是尊重,而他要的,是让两种诉求在大都的框架里共存。

忽必烈的御批从和林传来,只有“可”一字,但附带了耶律楚材的评语:“分治如分田,各耕其地,方得丰收。”萧虎将御批贴在《大都刑律》上方,像给这道制度加了道封印。

暮色中,赵谦锁上刑部的门,听见街上传来蒙古骑兵巡逻的马蹄声,还有汉人商贩收摊的吆喝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竟不觉得刺耳。他忽然明白,萧将军要的“分治”,不是画地为牢,是让住在大都的人,慢慢习惯“你的规矩我懂,我的底线你知”——这或许比“同一部律法”更难,却更扎实。

墙砖上,王二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净,但《大都刑律》上的朱砂边界,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道小心翼翼的平衡线,维系着这座新城的脆弱和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