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北使观治(2 / 2)
宴席上,萧虎先谈“迎亲细节”:“萨仁帖木尔(萧玉)是朕的孙女,嫁入南宋宗室,需按‘双廷礼’——蒙古侧,需用草原的‘马奶酒盟誓’;汉地侧,需按汉地的‘拜天地’,殿下觉得如何?”这提议既显对双方传统的尊重,又暗定“元廷主导礼仪”的基调——毕竟“双廷礼”是元廷的规制,南宋需按此执行。
赵昀沉吟片刻,道:“萧将军考虑周全,只是南宋宗室的祖祠在临安,‘拜天地’需回临安举行,还望将军应允。”他想借“回临安行礼”,争取将萨仁带回临安,再做后续打算。萧虎却道:“殿下放心,朕已让人在中都设‘临时宗室祠’,供奉南宋祖宗牌位(非真牌位,是仿制品),行礼后,萨仁再随殿下去临安——这样既不违南宋传统,也能让元廷官员见证,两全其美。”这回应既没拒绝,又将“行礼地点”留在中都,堵死了赵昀的小算盘。
席间,赵昀趁机提起“临安粮荒”,拿出藏在《论语》夹层的粮储明细:“萧将军,临安存粮仅够两月,百姓快饿死了,还望元廷能借些粮援,南宋宗室定感激不尽。”萧虎接过明细,看后道:“粮援可以给,但需南宋派官员来中都学‘双廷农耕法’——学会了,才能自己种粮,总靠借不是长久之计。”他的条件,是“以粮换治世经验”,实则是让南宋接受元廷的治世模式。
赵昀还想争取“宗室自主权”:“萨仁姑娘嫁入后,还望元廷不要干涉南宋宗室的内部事务。”萧虎却道:“朕说过‘亲如一家’,宗室的事务,若涉及治世、涉及百姓,元廷自然要参与——比如临安的水利、粮道,若还用南宋旧法,百姓还是会饿肚子,这不是‘亲如一家’该有的样子。”他的话,软中带硬,既显“共治”的诚意,又明确“元廷主导”的底线。
宴席结束时,萧虎送给赵昀一套《虎历》续编与《双廷治世录》:“殿下带回去,好好看看——治世的法子,不分南宋元廷,能帮百姓的,就是好法子。”赵昀接过书,看着封面上的“亲如一家”四字,心里清楚:此次中都之行,迎亲是表,元廷要的,是让南宋彻底接受其治世理念。
次日,萧虎安排赵昀参观虎卫营——这是元廷的“军事实力展示”,也是对赵昀的进一步施压。虎卫营的校场上,武虎榜取士的五十名锐士正在演练“双廷协作战术”:蒙古武士率骑兵包抄,汉地武士设拒马与陷马坑,两队配合默契,片刻就“擒获”模拟的“盗匪”。
赵昀站在观礼台上,看着骑兵的马速快如疾风,弓箭手的箭箭箭中靶,心里震撼不已。巴图在旁介绍:“这些锐士,既懂草原骑射,又懂汉地守城,去年燕云守城,他们以五百人挡了三千盗匪,没伤一人。”赵昀想起临安禁军的老弱,忍不住问:“这些士兵……都是怎么选出来的?”巴图道:“武虎榜,汉蒙武士同考骑射、兵法,唯才是举——殿下若感兴趣,明年临安也可设武榜,选些能保百姓的锐士。”
演练结束后,赵昀去看虎卫营的武器库。库内的武器整齐排列:草原的弯刀(刀柄刻着“护民”二字)、汉地的长枪(枪杆标注“守城专用”)、还有改良的“弩箭”(结合草原的射程与汉地的精准)。管库的千户道:“这些武器,都是按‘双廷需求’造的,骑兵用弯刀,步兵用长枪,守城用弩箭——没有浪费,也没有闲置。”赵昀看着武器上的“护民”二字,想起南宋武器库的生锈兵器,心里更不是滋味。
赵昀还参观了虎卫营的“粮储库”。库内的粮堆整齐,每堆粮上都标着“入库时间”“保质期”,旁边还有《粮储测算册》(用汉地算学算“每日耗粮量”)。管库的汉臣道:“咱们的粮,都是按《虎历》农时收的,用算学算着用,没浪费过一粒。”赵昀想起临安粮仓的陈粮、霉粮,轻声道:“中都的军粮……都这么规整?”汉臣点头:“治世先治粮,军粮都管不好,怎么护百姓?”
离开虎卫营时,赵昀看到营墙上刻着“笔阵与剑阵,同为江山固”——这是萧虎的治世理念。“殿下,”萧虎走过来,“剑阵是为了护笔阵,护百姓的安稳——若临安有这样的剑阵,百姓也不用逃荒了。”赵昀没说话,只是看着营墙上的字,心里明白:南宋与元廷的差距,不只是兵力,是“治世的系统性”——元廷的剑阵,是为治世服务,而南宋的禁军,只是为了保宗室的权。
在中都的几日,赵昀与双廷官员多有互动,从他们的言行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元廷“双廷共治”的实效。与耶律楚材谈“治世理念”时,耶律楚材道:“殿下,治世不是‘谁压谁’,是‘谁帮谁’——蒙古那颜懂牧,汉臣懂农,一起帮百姓,就是好治世。”他还拿出《双廷治世录》,翻到“江南水利”的案例:“吴焕(汉臣)与帖木尔(蒙古千户)一起修的渠,既解了农耕灌溉,又没碍牧群通行——这就是‘双法互济’。”
与周显谈“科举”时,周显道:“虎榜取士,不分蒙古汉地,只看本事——去年江南取的寒门士子,帮着修水利、定农时,比世家子弟管用多了。”他还带赵昀去看虎榜取士的“治世成果展”:墙上挂着“柳清(汉地士子)拟的《双廷教化策》”“野利合(蒙古士子)编的《牧农双兴录》”,旁边都附有“落地成效”(如“教化策推行后,流民减少三成”)。赵昀看着这些成果,想起南宋科举的世袭成风,道:“元廷的科举……真能选到有用的才?”周显点头:“有用没用,看百姓的反应——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与合丹王谈“草原”时,合丹王虽直率,却也透着真诚:“殿下,草原人重‘恩’,萧氏夫人(萧虎之母)帮过弘吉剌部,咱们就记着;元廷帮牧民多养羊,牧民就认元廷——南宋若能帮百姓,百姓也会认南宋,跟是哪个政权没关系。”他还送给赵昀一块草原的羊毛毯:“这是弘吉剌部送的,上面绣的‘卧虎护羊’,是记萧氏夫人的恩——殿下带回去,就当是中都给临安的一点心意。”
最让赵昀触动的,是与虎都书院的子弟交流。蒙古子弟野利合对他说:“殿下,我以前觉得汉法没用,后来学了算学,帮牧民算饲料,才知道汉法能帮草原;”汉地子弟赵文道:“我以前怕草原骑射,后来学了,才知道骑兵能护粮道——双法一起学,才能帮更多人。”赵昀听着这些话,想起临安宗室子弟的闭门自守,道:“你们……不怕学了对方的法,丢了自己的根?”野利合道:“根在心里,不在法里——草原的根是护牧,汉地的根是护农,学对方的法,是为了更好地护根。”
中都之行过半,赵昀的内心发生了明显转变。起初,他带着“保宗室体面”的抗拒,觉得元廷的治世是“蛮夷之法”;可看到中都的民生、双廷的协作、虎卫营的实力后,他开始正视元廷的治世优势——这种转变,不是妥协,是对“治世本质”的重新认知。
一日深夜,赵昀在驿馆翻看萧虎送的《虎历》续编,看到“江南农时注”里写着“清明后五日,平江府插秧、云州转场,需错峰用驿路”,想起北上途中看到的平江府农田,忍不住叹道:“这历书……比南宋的《农桑辑要》还细,还实用。”李心传在旁道:“陛下,元廷的治世,是真落到了实处——咱们南宋,若早有这样的历书,粮荒也不会这么严重。”
赵昀还让赵孟頫翻译《双廷治世录》里的“草原牧政”章节,看到“用汉地算学算饲料,减少损耗三成”的案例,道:“以前总觉得草原法粗疏,没想到也能这么细。”赵孟頫道:“陛下,元廷的‘双法互济’,不是‘用汉法改草原’,也不是‘用草原法改汉地’,是‘取两边的好’——这或许,就是中都气象不同的原因。”
最让赵昀转变的,是与一名中都百姓的偶遇。百姓是江南流民,在中都的安置点分到了地,正忙着播种。他对赵昀道:“殿下,我以前在临安,天天饿肚子;来中都后,元廷给我地,教我种,今年就能有收成——我不管是南宋还是元廷,谁让我吃饱,我就认谁。”这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赵昀:宗室的体面、政权的名号,在百姓的温饱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离开中都前,赵昀去白虎殿见萧虎,不再提“宗室自主权”,而是问:“萧将军,若南宋宗室愿推行元廷的治世法子,元廷真能保临安百姓平安?”萧虎点头:“朕说过‘亲如一家’,只要你们真心帮百姓,元廷不仅保平安,还会派虎榜取士的官员去临安,帮你们修水利、定农时——咱们一起,让江南的百姓,也能像中都的百姓一样,安稳过日子。”赵昀听后,躬身道:“朕……替临安百姓,谢过萧将军。”这一躬身,标志着他从“保宗室”到“保百姓”的认知突破,也标志着南宋残余政权,向元廷的治世理念,迈出了妥协的第一步。
赵昀带着萨仁(萧玉)返回临安时,带回的不只是迎亲的队伍,还有元廷的《虎历》续编、《双廷治世录》,以及“推行双法互济”的承诺。临安宗室府的议事会上,赵昀不再谈“战守”,而是将北上途中的见闻、中都的治世成果,一一讲给史宅之、徐清叟、赵与芮等人听。
“中都的百姓,能吃饱、能读书、能安稳过日子,”赵昀拿出《虎历》,“这历书能帮咱们定农时,减少粮荒;《双廷治世录》里的法子,能帮咱们修水利、护粮道——若咱们推行这些法子,临安的百姓,也能像中都的百姓一样。”史宅之听后,立刻道:“陛下说得对!咱们先借元廷的粮,推《虎历》,等百姓有了收成,再谈其他。”徐清叟虽仍有顾虑,却也没再反对——他知道,赵昀的见闻是真的,元廷的治世优势是真的,再主战,只会让百姓更苦。
赵昀还按萧虎的建议,在临安设“双廷协作司”,派赵孟頫与元廷派来的虎榜取士官员(吴焕的弟子)共掌司事,负责推行《虎历》、修水利。协作司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按《虎历》调整临安的农时,派汉地农官教农民“精准播种”,派蒙古千户帮牧民“储草避寒”——短短一个月,临安的农田就有了起色,流民也渐渐返回,开始耕种。
元廷也兑现承诺,派虎卫营的少量精锐,协助临安禁军维护治安,还送来五千石粮援,解了燃眉之急。史宅之在给中都的奏报里写道:“双法推行后,临安粮荒缓解,百姓渐安——谢元廷治世之恩。”徐清叟也主动去协作司帮忙,教流民识《虎历》上的农时,道:“以前总觉得元廷是‘敌’,现在才知,能帮百姓的,就是‘友’。”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临安的街头,不再有“粮荒求助”的木牌,取而代之的是“农时表”;宗室府的议事厅,不再争论“和战”,而是讨论“如何推双法、保民生”。赵昀站在宗室府的院子里,看着远处农田里劳作的百姓,手里拿着萧虎送的《双廷治世录》,轻声道:“北境气象,已非吴下阿蒙——南宋的治世,也该换个法子了。”婚使北上的影响,不只是完成了一次迎亲,更是让南宋残余政权,从“抗拒”转向“正视”,为后续江南的彻底安稳,埋下了治世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