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十里送亲(2 / 2)
中都南门外的驿路,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送亲队伍列成长队,萨仁骑在一匹白马上(萧虎特意选的温顺母马),萧虎步行在马旁,两人并肩前行,身后是双廷官员与虎卫营士兵,场面庄重却不张扬。
“萨仁,到了临安,跟南宋宗室打交道,要‘柔中带刚’,”萧虎边走边说,“他们若愿推双法,咱们就帮他们;若不愿,你可凭虎符玉佩调动眼线,先保百姓安全。”萨仁点头:“爷爷,我记住了,百姓比宗室的面子重要。”萧虎笑着摸了摸她的桃木簪:“我的孙女长大了,懂治世的根了。”
沿途的百姓闻讯赶来,站在驿路两侧观看。有中都老农送了一袋新收的粟米:“姑娘,这米给你带在路上吃,也让临安的百姓尝尝中都的粮,知道元廷能让大家吃饱。”萨仁接过米袋,道:“谢谢爷爷,我会带到临安,让他们知道中都百姓的心意。”百姓的热情,让送亲多了“民心基础”,不再是单纯的政治联姻。
走到十里亭(元代送亲常用送别点),萧虎停下脚步,从怀里拿出小木剑(与萨仁腰间的成对):“这把剑你带着,跟之前那把一样,能防身,也能记着,爷爷永远在你身后。”萨仁接过剑,泪水又落下:“爷爷,您回去吧,我会常给您捎信,告诉您临安的情况。”萧虎帮她把剑系在腰间,道:“信里别只说好事,遇到难处也跟爷爷说,爷爷帮你想办法。”
双廷官员在亭旁行礼:“恭送萨仁姑娘,恭送萧将军!”合丹王走上前,拍了拍萨仁的马背:“萨仁帖木尔,草原的风会护着你,遇到事别慌,按草原的规矩,该断就断!”周显也道:“姑娘若需汉地典籍或农官,可随时传信,右廷会立刻派人送过去。”十里送亲的场景,既有亲情的温暖,又有权力的传递,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元廷对江南治世的期许。
萧虎在十里亭,最后一次叮嘱萨仁“玉佩的用法”:“这玉佩里的半片虎符,跟爷爷腰间的虎符是一对,你在临安遇到三种情况,可凭玉佩断事:一是南宋宗室阻挠推双法,你可调动楚兰与老周,联合支持治世的官员(如赵孟頫)推进;二是粮道受阻,你可凭玉佩让元廷驿路优先运粮援临安;三是遇到徐党挑衅,你可出示玉佩,表明元廷的态度,他们不敢轻易动你。”
萨仁摸着玉佩,问:“爷爷,若南宋宗室问起玉佩的权力,我该怎么说?”萧虎道:“你就说‘这是元廷对江南治世的重视,玉佩代表萧将军的信任,愿与宗室共推治世,保百姓平安’——既不说‘授权’,也不说‘管控’,用‘共推’的名义,让他们容易接受。”这种“模糊权力边界、明确治世目标”的话术,是萧虎的权谋智慧——不激化矛盾,却能确保萨仁的话语权。
楚兰在旁补充:“姑娘,玉佩的微型虎符只有在特定光线下才显形,平时不用露出来,避免引起南宋宗室的警惕。若需调遣我们,只需说‘取爷爷送的木梳’(暗号,指玉佩),我们就懂了。”萨仁点头,将玉佩往暗袋里塞了塞——她知道,这玉佩的权力不是“炫耀的资本”,是“推治世的工具”,需慎用、巧用。
萧虎还特意交代:“玉佩不能给任何人看,包括南宋宗室,除非万不得已。你是元廷的代表,也是宗室的媳妇,要在‘代表’与‘媳妇’之间找平衡——用治世成效赢信任,比用权力压人更有效。”萨仁道:“爷爷,我明白,就像您教我的‘融’字,权力也要‘融’在治世里,才管用。”
送亲队伍继续南下,萨仁在马背上回头,见萧虎仍站在十里亭,身影在薄雾中渐渐变小。她握紧腰间的玉佩,心里默念:“爷爷,我不会让您失望,也不会让江南百姓失望。”虎符玉佩的权力,在这一刻,转化为萨仁的治世决心——不是冰冷的指令,是温暖的信任与责任。
送亲队伍离开后,双廷官员在十里亭议论纷纷。合丹王对耶律楚材道:“萧将军亲送十里,还赐虎符玉佩,可见对江南治世的重视——左廷会按将军的指令,护好燕云的粮道,给临安送粮援。”他还提议:“让弘吉剌部送些草原的羊到临安,给萨仁姑娘补身子,也显草原的情。”
周显则对卢景裕道:“到了临安,你要多帮萨仁姑娘推双法,把中都的农耕经验教给南宋百姓——右廷已备好农官,随时可派过去。”他还担心:“徐党可能会给萨仁找麻烦,你要跟楚兰配合,保护好姑娘,也保护好治世的种子。”卢景裕躬身:“大人放心,属下定不辱命。”
耶律楚材看着送亲队伍远去的方向,道:“今日的送亲,是元廷治世的‘活教材’——双廷协作送亲,萨仁带治世工具与权力信物,南宋若识时务,江南可安;若不识,咱们也有准备。”他还对萧虎道:“将军这步棋,既走了亲情,又走了权谋,高!”萧虎道:“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治世的关键,还是看百姓认不认可。”
虎都书院的子弟们也来送行,博罗(蒙古士子)道:“萨仁姑娘带着虎符玉佩,就像带着元廷的治世理念,到了临安定能帮百姓!”柳清(汉地士子)道:“咱们要在书院好好学双法,将来也去江南,帮姑娘一起推治世。”子弟们的热情,显露出双廷年轻一代对“南北协作”的认同——送亲的影响,已从朝堂延伸到民间。
萧虎最后离开十里亭时,对随行的李默道:“传旨给燕云的虎卫营,让他们按布防图调整,护好驿路;再传旨给王恂,让他加快修订《江南安抚策》,等萨仁的消息,随时准备推行。”送亲不是结束,是元廷江南治世的“新开始”,每一位官员的反应,都在为这“开始”添砖加瓦。
送亲队伍途经燕云屯田区时,萨仁让马车停下,下车查看。田里的农民正按《虎历》农时插秧,田埂上立着“水利合作社”的木牌,蒙古千户与汉地农官一起巡视,不时交流农耕技巧。“这就是爷爷说的‘双法农耕’,”萨仁对楚兰道,“农民有地种,有官教,日子就能好。”
在扬州驿站,萨仁见到了流民安置点的农户。农户张老汉是江南流民,去年迁到扬州,分到半亩地,学了“稻麦轮作”,今年已有收成。“姑娘,元廷的官教咱们种粮,还帮咱们盖房子,”张老汉道,“若临安也这样,咱们流民就不用逃荒了。”萨仁拿出《双廷治世录》,翻到“流民安置”章节,道:“张爷爷,我到了临安,就推这样的法子,让你们能回家。”
沿途的驿站也让萨仁印象深刻:驿站的驿卒有蒙古人也有汉人,蒙古驿卒负责养马,汉地驿卒负责登记,分工明确;驿站内的墙上贴着《虎榜章程》,往来的商人、牧民、士子有序歇脚,没有之前南宋驿站的混乱。“中都的驿站真规整,”萨仁对卢景裕道,“临安的驿站若也这样,百姓出行就方便了。”
队伍还遇到一支元廷粮队,正往江南送粮援。粮队队长告诉萨仁:“这是萧将军批的粮,要送到平江府,帮那里的百姓渡荒。”萨仁看着粮车上的“亲如一家”旗号,道:“爷爷说‘治世先治粮’,真是没错。”民生观察的每一处细节,都让萨仁更坚定“推双法”的决心——元廷的治世能在中都、燕云见效,在临安也一定能。
南宋护送官李福(史宅之亲信)看着这一切,对随从道:“元廷的治世,比咱们想的实在——萨仁姑娘带着这些经验去临安,或许真能解粮荒。”随从道:“史相公让咱们盯着姑娘,现在看来,不用盯,姑娘是来帮临安的。”送亲途中的民生展示,悄然改变了南宋官员对元廷的认知,为后续治世协作埋下伏笔。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送亲队伍抵达临安。萨仁按萧虎的叮嘱,先与南宋宗室对接,展示中都治世画册,送上农具与典籍;再凭虎符玉佩联络楚兰、老周,开始筹备双法农耕试点——送亲的“治世使命”,从这一刻正式落地。
萧虎亲送十里与虎符玉佩的影响,很快显现:元廷双廷更团结,左廷主动增派粮队支援临安,右廷派农官南下;南宋宗室内部,支持推双法的人增多,赵孟頫主动协助萨仁设“双廷协作司”,史宅之也不再阻挠粮道疏通;临安百姓看到元廷送粮、派农官,逃荒的人渐渐返回,开始耕种。
虎符玉佩的“权力”也得到体现:徐党曾想阻挠流民安置,萨仁出示玉佩(暗示元廷支持),赵孟頫与元廷农官配合,最终顺利设安置点;临安粮道受阻时,萨仁凭玉佩调动元廷驿路,快速运粮,解了燃眉之急。“这玉佩,真的‘见如萧将军’,”萨仁对楚兰道,“爷爷的信任,没白费。”
中都方面,萧虎将“送亲治世”的经验编入《双廷议事录》:“送亲非仅联姻,需携治世之法、赋实权之信,让使者成为治世纽带,让对方见使者如见元廷,方能事半功倍。”后来元廷与高丽、西夏的交往中,多次借鉴“送亲携治世工具、赐权力信物”的模式,皆取得良好效果。
至元四十五年春,临安的双法农耕初见成效,流民减少,粮仓储粮增加。萨仁给萧虎捎信,信里附了一张临安农田的画(农民插秧,旁有“双廷协作”木牌),写道:“爷爷,临安的禾苗长起来了,百姓笑了,您送的玉佩,我一直带在身边,没让您失望。”萧虎看着信,想起十里送亲的场景,笑着道:“我的萨仁,真的成了治世的好使者。”
这场至元四十四年秋的送亲,最终超越了“联姻”的本身意义,成为元廷与南宋残余政权“治世协作”的纽带——萧虎的亲送与虎符玉佩的授权,不仅赋予萨仁权力,更传递了元廷“以民为本、双法互济”的治世理念,为江南的彻底安稳,铺就了最温暖也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