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974章 火珠释疑

第974章 火珠释疑(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楚兰指着图上的虎首,开始解说:“陛下您看,这虎首是青铜铸的,高约三尺,虎目嵌的是赤金,却不是凶睁着,而是微阖;最特别的是虎耳,不是草原常见的竖耳,而是垂着的——奴婢听中都的工匠说,这样的虎形,是‘护持之姿’,非‘吞噬之态’,跟狩猎的凶虎不一样。”她先从虎首的“温和细节”入手,间接反驳“吞龙”,让赵昀先入为主地觉得“虎非凶暴”。

赵昀的目光跟着她的指尖移动,看到虎耳果然下垂,眉头微舒,却仍追问:“那虎首前爪托的火珠呢?红得刺眼,又有何意?”他最在意火珠,怕它象征“元廷独掌天下”。

楚兰指着火珠上的纹路:“陛下再看这火珠,是红琉璃做的,表面刻着很细的日月纹——太阳在左,月亮在右,合起来是‘天下’的意思。中都的人说,虎首托火珠,是‘虎护日月’,也就是‘护持天下’,不是要独占。”她刻意避开“双廷”“共治”等敏感词,只用“护持天下”“不独占”来表达,既贴合真实含义,又不会暴露元廷的权力结构。

李锐又想挑拨:“那图边角的龙纹呢?虎在托珠,龙在旁边,不是‘虎主龙次’,元廷主、南宋次吗?”楚兰早有准备,道:“李大人说的龙纹,是汉地建筑常见的‘缠枝龙’,奴婢问过工匠,是为了贴合汉地的审美,跟虎首火珠是‘分开的装饰’,不是‘虎压龙’。您看,龙纹在图的边角,虎首在中央,一个饰边,一个饰脊,各有用途,无主次之分。”她指着图边角的龙纹,确实只是细小龙缠枝,非“被虎吞噬”之态,李锐一时语塞。

赵昀最后追问:“那元廷送这图来,展示这虎首火珠,到底是想告诉朕什么?”楚兰躬身道:“奴婢愚见,元廷是想让陛下知道,他们治世是为了‘共守日月(天下)’,不是要吞谁——就像之前送粮援、派农官,都是为了让江南百姓安稳,跟中都百姓一样,共守这天下的安稳。”这番话既回应了赵昀的核心疑问,又将元廷的行为串联起来,显得逻辑自洽,瞒过了在场众人。

楚兰话音刚落,史宅之立刻起身附和:“楚兰姑娘说得有理!元廷若想吞并,何必费力气送粮援、教农耕?之前萨仁姑娘推进双法,也是为了江南百姓,这‘共守日月’,正是元廷‘亲如一家’的意思。”他刻意强调“亲如一家”,既呼应之前的和亲约定,又帮楚兰巩固说辞,避免李锐再挑刺。

李锐盯着图看了半晌,想找破绽,却发现楚兰说的都是细节(垂耳、日月纹、龙纹饰边),皆属实,无法反驳,只能冷哼一声:“但愿如此,别是元廷的缓兵之计!”他虽不服,却也没再敢说“虎吞龙”,徐党残余的煽动意图彻底落空。

赵与芮睁开眼,看着楚兰道:“姑娘说得详细,也合情理——老臣活了八十岁,见过不少建筑装饰,这垂耳虎托日月珠,确实不像吞噬之兆,倒像护佑。”他的认可至关重要,作为宗室老臣,他的态度影响着其他宗室成员,也让赵昀更易接受楚兰的说法。

议事厅内的其他宗室大臣,之前多附和李锐,此刻见楚兰回答滴水不漏,史宅之、赵与芮都认可,也纷纷点头:“楚兰姑娘说得对,元廷若要吞并,不会这么费事解释装饰。”“咱们现在有粮援,百姓也安稳,别再疑神疑鬼了。”气氛从紧张转为缓和,赵昀的试探,最终以“众人信服”告终。

赵昀看着众人的反应,又看了看图上的虎首火珠,紧绷的脊背终于放松:“原来如此,是朕多心了。楚兰,你回去吧,替朕谢过萨仁姑娘,让她放心推进双法。”他的话,标志着这场试探的结束,也意味着南宋宗室对元廷的猜忌,暂时得以缓解。

楚兰能瞒过众人,核心在于她的话术设计遵循“模糊权力、聚焦民生”的逻辑——元廷的真实意图是“双廷共治”(元廷主导,南宋宗室参与),但直接说会暴露“元廷主导”的本质,引发赵昀对“失权”的恐惧,因此她将其转化为“共守日月(天下)”,模糊“谁主导”,只强调“共同护持”。

同时,她始终围绕“建筑细节”与“民生行为”展开,不涉及元廷的权力结构(如双廷议事司、虎榜取士)。比如用“虎首垂耳”证明“非凶暴”,用“日月纹”证明“护天下”,用“元廷送粮援、派农官”证明“共守的诚意”——这些皆为可见可感的事实,比空泛的“共治”更易让人信服。

她还精准把握了赵昀的“核心需求”:赵昀怕的是“宗室被吞并、无活路”,而非“元廷主导”。因此,她的回答重点落在“元廷不吞、共守安稳”,而非“元廷要掌权”,让赵昀觉得“宗室仍有存续空间”,从而放下猜忌。

此外,楚兰的“奴婢身份”也成了掩护。她以“略知一二”“听工匠说”“奴婢愚见”等谦辞,降低姿态,显得“只是转述中都的说法,非元廷官方表态”,若后续元廷态度有变化,赵昀也无法怪她“欺骗”,为双方都留了余地——这是白虎堂情报人员“灵活应对”的专业素养,既完成任务,又不激化矛盾。

事后,楚兰对萨仁解释:“奴婢没说元廷主导,只说共守,是怕陛下觉得要失权。其实‘共守’里,元廷自然是主心骨,但现在没必要说破,等江南治世稳了,陛下自然会接受。”萨仁点头:“你做得对,治世要慢慢来,不能急着亮底牌。”

试探结束后,赵昀对元廷的态度明显缓和。他不再阻止萨仁推进双法农耕,反而主动召来赵孟頫:“你多协助萨仁姑娘,元廷若有需要,宗室也可派些人去学习双法,别总让人家觉得咱们只靠元廷。”他的转变,让南宋宗室与元廷的协作更顺畅。

史宅之则借机推进“江南治世协作司”的设立。他找到萨仁,提出“让宗室官员与元廷农官共同管理双法试点”,萨仁欣然同意——这正是楚兰“共守日月”说辞的落地:宗室参与治世,元廷主导,双方协作,既让赵昀放心,又巩固了史宅之“主和派”的权力。

李锐等徐党残余见宗室不再猜忌元廷,煽动无门,只能彻底收敛。史宅之趁机将徐党残余的“粮道管理权”收回,交给“协作司”,彻底瓦解了徐党最后的势力——这场试探,意外加速了南宋宗室内部的统一,为后续元廷和平接收江南扫清了障碍。

赵昀还让人将《中都白虎殿建筑图》挂在宗室议事厅,每次议事前都看一眼,对大臣们道:“这虎首火珠是‘共守日月’,咱们跟元廷,不是敌,是一起保江南百姓的——别再提‘吞龙’的话,伤了和气,也误了百姓。”他的话,成了宗室后续与元廷交往的基调。

楚兰则将试探的经过,通过老周传信给中都:“赵昀试探虎首火珠,已以‘共守日月’瞒过,宗室猜忌缓解,可加快南征后和平过渡的准备。”萧虎接到消息后,对耶律楚材道:“楚兰做得好,符号的误会解开了,江南的安稳就更近了。”

这场“火珠对话”的影响,远超一次简单的试探——它让南宋宗室从“恐惧元廷吞并”转向“接受元廷共治”,为至元四十四年秋末南宋宗室正式投降奠定了认知基础。此前宗室对元廷的治世,多视为“被迫接受”,此后则逐渐转为“主动参与”,减少了抵抗情绪。

在江南治世层面,“共守日月”的说法被史宅之与萨仁推广,成为双法农耕的“核心理念”——农官教农民时,会说“元廷与宗室共守江南,一起让大家吃饱”,流民对元廷的好感度大幅提升,双法推行的阻力减少,临安近郊的试点从五个增加到十个,流民返回耕种的速度加快。

在元廷建筑符号的传播层面,虎首火珠的“共守日月”含义,后来被编入《双廷治世录》,成为元廷“以建筑喻治世”的典型案例。后续元廷在江南修建治所时,也借鉴了“草原元素+汉地符号”的融合风格(如用虎纹饰门,日月纹饰窗),既显元廷威仪,又让江南百姓觉得“亲切无隔阂”。

赵昀本人的认知转变最为明显。投降后,他被任命为“江南宗室祠官”,负责保护南宋祖祠,每次见到元廷建筑上的虎首火珠,都会想起楚兰的回答:“非吞龙,乃共守日月”。他在晚年的《南渡记》中写道:“元廷治世,非独吞,乃共守——江南百姓安,宗室亦安,足矣。”这一认知,代表了南宋残余宗室对元廷治世的最终接纳。

楚兰因“应对试探有功”,被萧虎记为“白虎堂优等情报官”。她后来留在江南,协助萨仁推行双法,每次路过有虎首火珠的建筑,都会想起那场议事厅的对话——一枚建筑符号,一场巧妙应对,竟成了江南和平统一的小小推手,这是她当初从未想到的。

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这场“火珠释疑”,以“符号解读为媒”,化解了南宋宗室的猜忌,巩固了元廷的共治理念,最终成为大元江南治世“以文解纷、以理服人”的传世案例,也让“共守日月”的治世理念,深深烙印在江南百姓与宗室的心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