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衡量马实(2 / 2)
李衡让实务官们分成十组,每组负责一群马,开始核计——王顺带一组核计最大的一群马,他让实务官们围成圈,将马群慢慢赶到圈内,然后逐匹计数:“一、二、三……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计数绳上又多了一个结,他让实务官登记:“密林第一群:一千匹,壮马七百,老马一百,小马驹二百(折一百匹成年马),共八百匹。”
赵安带的一组遇到了麻烦——有一群马中有不少怀孕的母马,马倌们不让实务官靠近,说“母马怕惊,动了胎气就不好了”。赵安立刻找来李衡,李衡道:“怀孕母马要特殊对待,别赶得太急,慢慢引导,计数时也要单独登记,后续清退时会酌情保留。”实务官们按李衡的吩咐,轻轻抚摸母马的脖子,慢慢将它们引导到圈内,顺利完成计数:“密林第五群:八百匹,怀孕母马三百,其他马五百,共八百匹,母马单独标注‘待产’。”
阿里不哥站在一旁,看着实务官们认真核计,心中满是复杂——既怕数量太多要多清退,又怕朝廷怪罪隐瞒之罪。长老帖木儿(妥协派)在旁劝道:“领主,事到如今,只能如实核计,朝廷李大人是个公正人,定会按规矩来,不会亏待咱们。”阿里不哥点头,却仍忍不住盯着实务官手中的登记册,看着上面的数字不断增加。
夕阳西下时,密林的马群终于核计完毕,各组汇总结果:“密林共核计马群一万五千二百匹,其中壮马九千,老马二千,小马驹三千二百(折一千六百匹成年马),怀孕母马一千,病马四百。”李衡将所有区域的马群数量相加:“主草场五千六百,小草场九千三百,密林一万五千二百,总共三万二千一百匹?不对,再算一遍:五千六百加九千三百是一万四千九百,加一万五千二百是三万零一百?哦,之前小草场核计的是三千加六百加三百加其他,共九千三百?主草场五千六百,小草场九千三百,密林一万七千一百,总共三万二千!对,三万二千匹!”
实务官们将登记册递给李衡,上面详细记录了每群马的数量、特征、户主,还有马倌与长老的签字。李衡核对无误后,对阿里不哥道:“领主,此次核计,阿里不哥部马群实有三万二千匹,其中成年马二万五千匹,小马驹七千匹(折三千五百匹成年马),怀孕母马一千五百匹,病马五百匹。这个数量,您认可吗?”阿里不哥看着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还有马倌、长老的签字,知道无法再否认,只能点头:“认可,李大人,是我瞒报了数量,我认。”
三万二千匹的实锤,让马群核计有了最终结果。李衡收起登记册,道:“领主,您瞒报数量,按朝廷律法,本应追究,但念在您最终配合核计,且是初犯,就不追究了。后续咱们按这个数量,结合草场承载量,定清退方案,确保部落能长久牧马。”阿里不哥松了口气,连忙道:“多谢李大人宽宥,我以后定会如实上报马群数量,配合朝廷量牧。”密林核计的结束,不仅查清了马群实际数量,也让李衡在与阿里不哥的博弈中,赢得了主动,为后续量牧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准确依据。
回到部落主帐,李衡将三万二千匹的核计结果摆在案上,与阿里不哥、长老们商议清退方案。按元代量牧制度,阿里不哥部草场总承载量约一万八千匹(主草场加小草场),超限额一万四千匹,需清退超限额部分。李衡道:“领主,长老们,按承载量,超限额一万四千匹,朝廷的要求是三年内清退完毕,第一年清退五成,即七千匹,你们看如何?”
阿里不哥立刻反对:“李大人,七千匹太多了!部落骑士需要战马,牧民需要牧马,清退这么多,部落日子过不下去啊!能不能少清退些,第一年清退三千匹?”长老们也纷纷附和:“是啊,李大人,清退太多,部民会有意见,怕又生乱子。”李衡早有准备,他拿出“草场修复计划”:“领主,长老们,我知道清退七千匹压力大,但朝廷会协助部落修复草场——派实务官指导补种牧草,扩大草场面积,两年内可将承载量提升到二万五千匹,到时候可减少清退数量,甚至不再清退。而且,第一年清退的七千匹,朝廷会按每匹马给三斤青稞的补贴,帮助部落度过过渡期。”
阿里不哥仍犹豫,他担心清退战马影响骑士战力:“可骑士的战马多是壮马,清退七千匹,战马就少了,以后遇到其他部落挑衅,怎么办?”李衡道:“朝廷可从其他归附部落调拨三千匹壮马,补充骑士战马,确保部落战力不受影响。而且,清退的主要是老弱马和多余的小马驹,壮马尽量保留,你们看这份‘清退马群清单’——我已标注,清退的七千匹中,老弱马四千匹,小马驹三千匹(折一千五百匹成年马),壮马只清退五百匹,多是受伤或战力弱的。”
长老帖木儿(妥协派)看着清单,对阿里不哥道:“领主,李大人考虑得很周全,清退的多是老弱马,还能得青稞补贴,朝廷又调拨战马,咱们不吃亏,不如答应。”其他长老也觉得方案可行,纷纷劝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思索片刻,提出新的条件:“李大人,若朝廷能再多给些青稞补贴,每匹马给五斤青稞,我就同意第一年清退七千匹。”李衡与王顺对视一眼,点头:“可以,朝廷体谅部落困难,每匹马给五斤青稞,七千匹就是三万五千斤青稞,分两次发放,清退马群移交后发一半,年底发另一半。”
双方还就“清退马群的移交”达成一致——清退的马群由虎卫骑兵护送,移交乃蛮部暂管,朝廷负责马料供应,确保马群健康;怀孕母马暂不清退,待小马驹出生后,若超限额再酌情清退;病马由朝廷派兽医诊治,痊愈后再决定是否清退。阿里不哥道:“李大人,还有一个请求——清退马群时,让部落马倌一起护送,我怕马群到了乃蛮部不适应。”李衡同意:“可以,派五十名马倌护送,朝廷会给马倌发放工钱,护送结束后送他们回来。”
博弈最终以妥协告终,双方签署“清退协议”,明确清退数量、时间、补贴、草场修复等条款。阿里不哥握着李衡的手:“李大人,之前是我不对,瞒报马群数量,以后我定会配合朝廷,好好治理部落。”李衡笑道:“领主能明白就好,咱们的目标是一样的,让部落安稳,让部民过上好日子。”清退方案的协商,既维护了朝廷量牧制度的权威,又兼顾了阿里不哥部的实际困难,体现了元代“威恩并施、协商妥协”的治理智慧。
次日清晨,阿里不哥部主帐外的广场上,挤满了部民——李衡要在这里公示马群核计结果与清退方案。实务官们将核计登记册、清退协议、草场修复计划张贴在木牌上,供部民查看,还派专人宣读内容,确保每户部民都知晓。
宣读声刚落,部民们立刻议论纷纷——有的担心清退马群影响生活:“清退七千匹,我家的两匹老马会不会被清退啊?”有的关心青稞补贴:“每匹马给五斤青稞,七千匹就是三万五千斤,咱们能分到多少?”还有的对草场修复充满期待:“朝廷帮咱们修复草场,以后能养更多马,是好事啊!”李衡走到人群中,一一解答部民的疑问:“清退的主要是部落集体的老弱马,私马只要不超限额,不会清退;青稞补贴按户发放,每户能分到十斤左右;草场修复会优先在东区和南区展开,大家都能参与,还能得工钱。”
老牧民速不台挤到前面,问道:“李大人,我家有三匹私马,都是老马,会不会被清退?”李衡道:“老叔,您家三匹私马,按规定每户可保留五匹私马,不超限额,不会清退,朝廷还会派兽医帮您调养,让老马更健康。”速不台放心地笑了:“多谢李大人,朝廷真是为咱们着想。”其他部民听到私马不会被随意清退,也纷纷放下心来,议论声从担忧变成期待。
阿里不哥站在李衡身旁,对部民们道:“乡亲们,之前是我瞒报了马群数量,让大家担心了,以后我定会如实上报,配合朝廷量牧,让部落能长久牧马,大家能过上安稳日子。清退马群虽然暂时有困难,但朝廷给补贴,帮修复草场,咱们要相信朝廷,相信李大人。”部民们看着阿里不哥诚恳的态度,又想到朝廷的优惠条件,纷纷鼓掌,有的甚至喊道:“我们听朝廷的!配合清退!”
公示结束后,实务官们开始登记部民私马数量,确保不遗漏一户。速不台带着儿子,主动来到登记点,登记自家三匹私马的特征:“大人,这匹黑马是我养了八年的,那匹白马是母马,还有这匹小马驹是白马生的。”实务官认真记录,还在马身上烙上“私马”印记。部民们纷纷效仿,登记私马的队伍排起了长队,广场上充满了有序的忙碌景象。
核计结果的公示,不仅让部民知晓了真相,更重建了他们对朝廷的信任——之前因阿里不哥抵抗和瞒报,部民对朝廷多有疑虑,如今看到朝廷公正丈量、合理清退、提供补贴,疑虑渐渐消散,转而主动配合。李衡看着眼前的景象,对王顺道:“公示不仅是告知,更是信任的重建,部民信任朝廷,量牧才能顺利推进,部落才能稳定。”王顺点头:“是啊,这比单纯的武力压制有效多了。”
核计结束后,清退马群与草场修复同步推进——李衡让实务官们按“清退马群清单”,先将老弱马和小马驹集中到马群待移交区,由虎卫骑兵和部落马倌共同看管。马倌帖木儿(此前紧张的那位)在集中马群时,不小心让几匹老马跑散,他慌忙去追,却怎么也追不上。李衡看到后,让骑兵用套马杆帮忙,很快将老马追回。李衡对帖木儿道:“集中马群要耐心,老弱马跑不快,别追得太急,慢慢引导。”帖木儿羞愧地低下头:“李大人,我知道了,以后会小心。”
清退马群的移交仪式在三日后举行——乃蛮部派来三百名骑兵,接收清退的七千匹马。李衡、阿里不哥、乃蛮部领主站在移交点,实务官们按登记册逐一核对马群数量,确认无误后,双方签署“移交文书”。阿里不哥看着马群被牵走,眼中满是不舍,却也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是部落走向安稳的必经之路。乃蛮部领主对阿里不哥道:“领主放心,这些马我们会好好照顾,朝廷有令,会将它们分配给需要的部落,不会浪费。”
草场修复也在同日启动——朝廷派来的草场实务官带着“牧草种子”(多为耐寒的针茅、羊草)和“修复工具”(锄头、镰刀、水壶),来到东区草场。实务官们教部民如何深耕土地:“先把地里的石头捡干净,再用锄头挖三寸深的沟,把种子撒进去,盖上土,浇足水。”部民们纷纷动手,有的捡石头,有的挖沟,有的撒种子,广场上的青稞补贴也同时发放,部民们一边干活,一边讨论着未来的日子,脸上满是期待。
李衡还在部落设置“马群诊疗点”——派来的兽医每天为部民的私马和保留的代养马检查身体,发放草药。老牧民速不台的一匹老马咳嗽不止,兽医诊断后,给了一包草药,教速不台如何熬制:“把草药放进锅里,加三斤水,熬到一斤水,放凉后给马喝,连喝三天就好了。”速不台按兽医的方法熬药,三天后老马果然不咳嗽了,他专门来到诊疗点,向兽医道谢:“多谢大人,我的老马好了,以后还能帮我牧马。”
丈量后的实务推进,让阿里不哥部的秩序渐渐恢复,部民们的生活也步入正轨。阿里不哥看着草场里忙碌的部民,诊疗点前排队的马倌,心中对朝廷的认可又多了几分。他对李衡道:“李大人,之前我总觉得朝廷量牧是害部落,现在才知道,是帮部落。以后有什么事,我一定先跟朝廷商量,不再自作主张。”李衡笑道:“领主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草原的治理,需要朝廷和部落一起努力,这样才能长久安稳。”
李衡携量天尺核计阿里不哥部马群,不仅查清了马群实际数量,制定了合理的清退方案,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以器定规、以量促治”的重要范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制度完善、技术应用、宗藩认同到边疆稳定,丈量的成果渗透到草原治理的各个层面,为元代后续的草场丈量与马群核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丈量推动了“元代草场丈量与马群核计制度的标准化”。此前元代草原治理中,草场丈量工具不统一,马群核计流程不规范,导致“数据不准、瞒报频发”;而此次李衡使用标准化的量天尺,遵循“勘界-分区-核数-公示”的流程,还制定了“马群分类核计”“超限额分期清退”“清退补贴”等配套制度,形成了完整的“丈量-核计-处置-修复”闭环。《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四十六年,李衡量阿里不哥部草场、核马群,定流程,后行于诸藩,量牧始有准”,可见此次丈量为元代草原丈量核计制度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丈量体现了“元代技术与制度结合的治理智慧”。量天尺作为元代工部监制的标准化工具,是技术的代表;而“以草场定牧额”“分期清退”“补贴修复”等是制度的体现,两者结合,既确保了丈量核计的准确性,又兼顾了宗藩的实际困难,避免了“技术僵化”或“制度空转”。后续元代在脱脱部、乃蛮部等部落的丈量中,均沿用“量天尺+配套制度”的模式,实现了“准确丈量、合理处置、稳定部落”的目标,成为元代草原治理的“技术+制度”典范。
丈量还“强化了草原宗藩对元代中央治理的认同”。阿里不哥从最初的瞒报,到最终的配合,再到后续主动参与草场修复,其态度的转变,源于朝廷“公正丈量、合理处置、民生保障”的实际行动——部民们通过丈量,看到朝廷“不夺马、给补贴、帮修复”,对朝廷的信任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同”。《元史?宗藩传》记载“阿里不哥部丈量后,诸藩见朝廷量牧公正,多主动申报马群,瞒报者日少”,可见这种认同具有“以点带面”的效应,为元代草原治理减少了阻力。
从历史描点来看,“为元代边疆治理提供了‘实务优先’的策略借鉴”。朝廷并非仅靠军事威慑推行量牧,而是靠“细致的丈量筹备、准确的核计、合理的清退方案、配套的民生保障”等实务举措,让宗藩和部民切实感受到“治理的好处”。这种“实务优先”的策略,避免了“单纯靠武力压制”引发的部落反弹,也让元代草原治理从“强制推行”走向“协同共治”,为后世边疆治理,留下了“以实务赢信任、以细节定成败”的宝贵经验。
最后,丈量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促进了元代草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丈量核计,确定了“草场承载量-马群数量”的合理比例,避免了超限额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后续的草场修复计划,进一步改善了草原生态;清退补贴与战马调拨,保障了部落的经济与军事需求,实现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部落稳定”的良性循环。《元史?五行志》记载“至元中后期,草原草场因量牧规范,退化渐止,牧草丰茂,马群壮实”,正是这种协调发展的成果,而李衡的此次丈量,是这一成果的重要起点。
丈量结束后,李衡站在修复中的东区草场,看着部民们播种牧草,马倌们牵着保留的马群在远处放牧,心中感慨万千。他对王顺道:“草原的治理,就像这草场修复,需要耐心、细致,还要有合理的方法。一把量天尺,量的不仅是草场和马群,更是朝廷与部落的信任,是草原的未来。”王顺点头:“是啊,李大人,这次丈量,咱们不仅完成了朝廷的任务,更让部落看到了希望,这才是最重要的。”李衡携量天尺的此次丈量,不仅是一次实务行动,更是元代草原集权治理新篇章的重要标志,它见证了技术与制度的结合,也书写了朝廷与宗藩协同共治的典范。